“嘿,你敢信吗?咱村的奶牛场,那一头奶牛一天的伙食费就得百来块呢!”说话的人,一边眉飞色舞地说着,一边激动地比划,“你问都吃些啥?那可讲究了,有澳大利亚燕麦,美国的苜蓿草,据说饲料是由20多种原料调配而成的!”
每天清晨,马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朱孔明推开家门,总会习惯性地朝村南方向望去。晨光熹微之中,占地近千亩的奶牛场轮廓逐渐清晰。望着那片充满生机的地方,满心感慨的他,思绪常常飘回八年前村头的那一幕。“谁能想到啊,当初这个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奶牛场,竟成了我们村的救星,还带动了周边16个村子一起发展!”
这座落地在马家岭村的奶牛场,是由日照鲜纯生态牧业有限公司(简称“鲜纯牧业”)投资建设的。鲜纯牧业作为南京卫岗乳业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简称“南京卫岗”)。如今,奶牛存栏量1.3万头,日产鲜奶220吨,牧场规模全省前三。
2017年奶牛场落户之前,朱孔明为了马家岭村的发展,可谓是操碎了心。马家岭村位于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地处鲁苏两省三市交界处,在日照市的最西南角,村里600来口人。这里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再加上山岭地区土壤贫瘠,水资源匮乏,马家岭村一度像尾巴一样吊在碑廓镇64个村的末尾。最差的时候,综合评比倒数第二。
栽黄桃,辟茶园,种药材……为了改变村子命运,实现致富梦想,朱孔明带着村两委和村民们尝试了各种办法。大家折腾了不少,可结果却总不尽如人意。“咱马家岭村想要翻身,咋就这么难啊!”村民们不禁唉声叹气。
2017年,鲜纯牧业的到来,就像一支神奇的画笔,改写了马家岭村的局面。先是为牧场厂区建设流转土地466亩,紧接着又为企业青贮饲料种植陆续流转150亩土地。这么一来,村民们拿到的土地流转费,可比自己种地收入高多了。同时,马家岭村村集体每年也能稳稳入账50万元的增益性收益和公益事业金。
马家岭村有钱了!有钱好办事,村里修路、改电、安装路灯、建设水利设施。“我们修了2600米主管道,3000多米支管道,设置了70多个出水口,咱的耕地再也不用眼巴巴地‘看天等雨’了。”朱孔明满心欢喜,“建的这个水利设施,不光村里能用,还能用于牧场呢。”
2021年,马家岭村党支部领办成立支卫置业合作社,组织村民承揽牧场厂区内供水、保洁、绿化等后勤服务工作。此一项,马家岭村村集体每年又能增加二三十万的收入。
要说受益最大的,还得是村民。“我们家灶一年到头开不了几次火,就快以厂为家了。”马宗玉一家三口,成了牧场的产业工人——妻子是挤奶工,女儿在厂区食堂工作,马宗峪是清理工。每人每月工资有四五千,公司给交五险一金,食堂吃饭免费,逢年过节还有福利。“多亏了这个奶牛场,我们一家三口不用再外出奔波,在家门口就能上班,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啊。”马宗玉感慨万分。
像马宗玉家这样的情况,在牧场里比比皆是。技术员的儿子,也在牧场当技术员;妈妈是奶厅的班长,女儿就在牧场负责化验……鲜纯牧业光是在编的常年工就有二百人左右,加上跟着马家岭村支卫置业合作社为牧场服务的,又有四五十人。
鲜纯牧业的落地与发展,如同在平静湖面投入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它不仅让马家岭村改头换面,还以强大的辐射力带动了周边村庄共同发展。
青贮玉米是奶牛的主要食物。一万多头奶牛,一年就得消耗7万吨青贮饲料。当地党委政府了解到牧场的这一需求后,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为何不依托奶牛场,发动周边村庄种植青贮玉米,从而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呢?
这个想法很快就付诸实践。从2020年起至今,鲜纯牧业陆续在包括马家岭村在内的碑廓镇16个村,流转了总计5100亩土地用于青贮饲料种植。
不仅如此,一万多头奶牛每年会产出二三十万立方米的牛尿,这些牛尿经过厌氧发酵后形成的沼液可以用来还田。以往,企业每年都要花几百万元聘请第三方来处理这些沼液。
至此,一个“1+16+N”的乡村振兴区域联合体逐渐成型。经过碑廓镇党委政府与企业多次深入商讨,16个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按照区域联合的方针,组建成立了4个支部领办联合社,开始托管鲜纯牧业的青贮饲料和粮食种植业务,同时接管牧场原本由第三方公司负责的沼液还田业务。
通过村企共建,深度合作,16个村庄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村集体的腰包都渐渐鼓了起来。每年,4个联合社总计能收入300余万元,每个村集体至少能增收12万元。
“一头奶牛”牵出的乡村振兴故事,还在继续书写新的篇章。就在去年11月26日,由南京卫岗出资入股的山东鲜淳乳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乳产品加工厂,在岚山区安东卫街道食品药品产业园正式投产,具备了30万吨高端乳制品生产加工能力。
“看着加工厂顺利投产,我心里满是欢喜和感慨!这加工厂一落地,生乳实现本地加工,产业链一下子就盘活了!我琢磨着,往后咱岚山的乳业肯定能打响名号,吸引更多产业过来。到时候,大伙都能在家门口挣大钱,村子也会更加兴旺。这‘一头奶牛’的故事,肯定会越讲越精彩,咱的乡村振兴路,也必定会越走越宽广!”朱孔明眼中闪烁着光芒,满脸都是对未来的憧憬。
(大众新闻记者 丁兆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