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中午,滨州市沾化区黄升镇颜家村建在徒骇河边的泵房里,两台抽水泵停止了工作,泵房里不再是不停的轰鸣声。泵房外,正处于扬花后期、灌浆初期的小麦绿意盎然,如同一片绿色的海洋。
“到今天中午,我们全村麦田的第二遍水浇完了,徒骇河的水也到了泵站快要抽不上水的低位。”颜家村党支部书记颜秉华说,“浇第二遍水用了25天,比第一遍水多用了6天。”
颜秉华解释,今春浇的第一遍水是返青水,旱情不太重,浇得快些;第二遍浇的是灌浆水,应该在小麦灌浆期浇,可眼看着徒骇河的水一天天下降,不敢等了,只好提前浇,旱情重就要浇透,再加上到最后因水位低出水量变小,浇得就慢。
颜家村有1200口人,2500亩耕地。实行承包责任制后,村里统一从徒骇河里抽水,各户浇各户的地。这是个当地有名的建筑村,年轻人几乎全部外出干建筑了,浇地便成了问题。20年前,村里实行统一抽水、统一浇地,全村的庄稼由村里组建的浇地小组来完成,村民只负责为自家的庄稼追肥。
“镇党委、政府近三年给我们建了新电灌站,又给我们衬砌土渠,听说花了140多万元。”颜家村76岁的村民李金健说,“浇完这遍水,就等着收麦了。”
颜家村刚浇完水的小麦。
4月24日下午,张新泉(右)与颜秉华在查看徒骇河的水位,他们脚下是新裸露出的河滩。张新泉说,现在这个地方的水位,比2月份低了近4米。
黄升镇分管水利工作的副镇长张新泉说,颜家村周边几个村庄是黄升镇最重要的粮仓。
黄升镇党委书记王文涛说,近两年来,黄升镇累计投入1000万元,新建泵站11座,衬砌灌溉渠道8454米,在全镇建起了一横四纵的农业灌溉水系,彻底解决了北部8个村的浇地难问题。但如何让全镇健全的农业灌溉水系更好地为农民、农业服务,却又是另一个问题。
黄升镇共有26座泵站,这些泵站有的是村建的,有的是镇建的,镇建的也是交给村里具体管理。有些泵站被承包给了个人,有些村浇地费用偏高,根据一次抽水、二次倒水、三倒抽水,农民浇一遍地一亩的费用从40元到100元不等,最高的达到120元。“水利是公益性的,承包给个人后,运营者不仅要从中挣钱,还要根据水源的远近收费,就导致离水源远的地块浇地费用过高,从而降低了农民的种粮收入,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王文涛说。
经过入户了解、进村调研,2025年初春,黄升镇试行镇村共管泵站的办法。黄升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李春晓说,这个办法的核心是将全镇的26座泵站全部收回,镇建泵站以签订协议的方式交给村里管护,村建泵站由村集体运营,不再承包给个人。各村收取的灌溉费用,全部上交到镇农业农村办的村集体账户上。每个村浇地所产生的电费、人工费、机械费在集体账户上实包实销,剩下的钱继续留在账户上,作为下次灌溉前泵站维护、维修以及渠道清淤、维修等的费用。“这样,镇村农业灌溉设施管护费用就有了长流水。”
镇村共管泵站既牵扯到灌溉时所产生的电费、人工费、设施维护费等费用,又牵扯到各村如何向村民收取灌溉费用的问题。“我们采取试运行的办法,镇建泵站与各村签的代管协议有效时间是一年,运行一年看看,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和完善,再更好地推行这一办法。”李春晓说。
徒骇河边正在抢抽水的场景。
张新泉说,以前有些泵站、渠道在浇完地后几乎没人管了,现在全镇的泵站都分级签订了管护协议,明确了泵站管理以及引河清淤、渠道修缮的责任主体;收取的水费交到镇里统一管理,收支不再是笔糊涂账,做到了农业灌溉合理收费、明白支出,最终目的达到了既减轻了农民的种地成本,也实现了庄稼能及时浇上水,为全镇的粮食稳产高产打下水利基础。
由于全镇麦田第二遍水还没浇完,还没法核算出今年小麦的全部灌溉费用。“从全镇小麦今春浇第一遍水的情况看,我们定下了今年全镇灌溉收费的标准,基本原则是:不用倒水的,每亩每次收40元;需要倒水的,每亩每次不得超过60元。”李春晓说,“根据大体的估算,这个收费标准,全镇农民平均起来浇一遍地一亩可省下30元钱。”
黄升镇分管农业的镇人大主席李伟说,实行镇村共管泵站,也让同一个村的农民在浇地上所花的钱不再差距那么大。镇村共管泵站后,不管实行的是村里成立浇地小组统一浇全村的地,还是村里只管抽水、各户浇各户的地,浇一遍地费用是相同或差不多的。
李伟以颜家村为例,说明了这种同一村的村民浇地费用的无差别。颜家村的耕地沿徒骇河形成南北长12里的条状形,泵站在北部,如果由个人承包泵站,为最南端的耕地浇水,收取的费用就会高。颜家村采取统一浇地的办法,浇一遍地每亩地无论远近,都收取40元的费用。并且,在浇地时,采用的是由远及近的办法,避免了浇完了地却剩下一渠水的浪费。
黄升镇一处田间路边,一台水泵正从渠道里抽水浇小麦。
王文涛说,无论从全镇来说,还是从一个村来说,黄升镇今年农业灌溉用水采用的都是由远及近的办法,这样能节约用水,从而也降低了全镇农民的灌溉费用。“黄升镇有4.6万亩粮田,一季种小麦一季种玉米。正常年景,小麦至少要浇两遍水,玉米要浇一遍水。还有1万多亩枣树,正常年景也要浇一遍水。这样算下来,全镇一年合计至少浇地14.8万亩,一亩地浇一次能省下30元钱,仅浇地费用一年就可为全镇农民节省440多万元。”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孙成民 通讯员 贾海宁 巴真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