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大众新闻 > 文章详情

临沂“四雁孵化”育“百千万”乡村振兴“带头人”

转自:大众新闻 2025-04-30 16:04:35

4月30日,临沂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全市乡村振兴“四雁孵化”工程并回答记者提问。本场发布会是临沂市“全面深化改革”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

临沂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张东升介绍,“四雁工程”是临沂市首创性改革,是一项集人才招引、孵化培育、支持创业和要素保障等于一体的人才振兴改革工程,具有鲜明的辨识度。自2022年在全市深化实施以来,累计培育20.1万名四雁人才,有效解决了乡村发展缺人才、缺活力的难题。创新探索的“雁阵型村居”“四雁孵化器”“双社联合”等全员参与、汇聚资源、振兴产业的“四雁融合创富共同体”模式被中央农办专题推广,“四雁臻品”“四雁好物”“四雁智选”等特色农产品展销青岛、上海、深圳一线城市。

今年,为持续优化乡村人才结构,让更多有情怀的年轻人和致富带头人汇聚沂蒙乡村,临沂聚焦“在外人才回引、本地人才培育”,围绕解决乡村人才能力本领不强、培训培养不精、跟踪使用不够等问题,结合实际,创新实施“四雁孵化”工程,建立健全集“选才、育才、用才”于一体的全周期全链条孵化工作机制,让乡村人才“孵化有入口、培育有去向”,力争年内实现“百千万”的目标,即育强百名头雁、育精千名归雁、育优千名鸿雁、育壮万家“雁阵”,全力锻造一支“懂农事、爱农业、会经营、善治理、敢担当”的乡村振兴“带头人”队伍。

提升乡村产业水平,让创新“有载体”。出台产业振兴指导意见,精准指导县域、镇域特色产业发展,不断壮大乡村产业这棵“梧桐树”,招引更多的大学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聚焦“一县一业、一镇一品”特色产业,开展“千商助万农”赋能乡村振兴行动,充分发挥农村直播电商助农带富优势,打造兴村富民“金招牌”,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将更多的乡村人才吸附在产业链条上。借助省支持临沂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契机,加强产销对接,开展各类推介活动20场以上。开展农业国际贸易“名品出海”专项行动,组织500家涉农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拓展东盟等市场,以产业招商、用项目引人。统筹整合县区四雁人才创业孵化园区和乡镇四雁人才服务驿站,高质量建设一批农产品小微产业园区,同时建立农业产业项目评审认定机制,优先保障小项目用地,为人才返乡创业搭建平台载体。

放大金融赋能成效,让发展“有资金”。建立健全“政银担”合作机制和常态化融资需求“线上+线下”双摸排制度,进一步放大5000万元风险补偿资金池效能,在“四雁振兴贷”基础上,全面落实“增信降息延期”政策,对被纳入“沂蒙四雁”数据库的乡村人才,在3年支持期内享有“提高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优惠政策。依托全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融沂通”,开通“沂农云雁”线上对接渠道,实现融资供需信息“上网入云”,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时效。运用人民银行“支农支小再贷款”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四雁振兴贷”降息让利,为四雁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优惠便利。2025年,计划向符合条件的各类乡村人才发放“四雁振兴贷”500亿元以上。

加快城乡要素流动,让经营“有资源”。持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变“资源”为“资产”,促进产权价值转化,实现线上流转交易,力争年底交易额突破10亿元。激活土地、宅基地和农业大棚等农村资源的金融属性,让其可抵押认定,以“资源”入股产业,促进村增收户致富。发挥乡村振兴合伙人平台作用,积极撮合城市的资金、技术、项目与农村的土地、农产品包括非遗文化等资源精准匹配,促进城乡要素融合,为乡村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坚实的要素支撑,全年计划合作资金达到100亿元以上。

创新育才用才模式,让带富“有能力”。坚持分类培育、以需定培,探索建立头雁“选审育用”、归雁“选引用留”、鸿雁“选育扶带”、雁阵“选育用助”的孵化培育模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育乡村人才,破解传统培育模式“培用脱节”、实用性不强的问题。坚持多元孵化、动态管理,注重实践教学、现场教学和岗位实习,统筹中高职和科研院校资源,采取“课堂学+岗位练+外出训”方式,提供“菜单式+订单式”教学服务,设立农村直播电商、智慧农业、品牌营销等专题进行定向孵化,切实解决培育方向不精准、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探索建立“县统乡管村社企共用”的人才孵化使用机制,经孵化培育合格的乡村人才,一律纳入县区“四雁人才库”储备,由县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结合实际统筹分配至各个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党(工)委按照事业为上的原则,全程考评、梯次使用,择时、择优、择机分配至村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和涉农国企等岗位试用,用实战模拟锤炼本领,进一步夯实党建强村、人才兴村的根基。

“下步,我们将按照‘市内、市外省内、省外’三个方向,逐步拓宽外延现场教学点,构建‘基地课堂+现场实践’双融合教学模式,进一步保障孵化培育质效。同时坚持边推进边总结,进一步提炼好经验、好做法,打造形成地域特色鲜明的乡村振兴‘四雁孵化’工程品牌。”张东升说。

(大众新媒体记者 刘元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