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三农 > 文章详情

“闲置”盘活丨奉贤迎龙村:盘活农房资源,打通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养老双向路径

转自:上海三农 2025-04-30 15:24:33

宅基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资料和重要财产,也是农村发展的重要资源。本市各涉农区在依法维护农户宅基地合法权益,严格规范宅基地管理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积极探索盘活利用闲置农房的有效途径,涌现了一批好的做法和典型,为优化土地资源效率、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奠定了重要基础。即日起,上海三农推出“‘闲置’盘活”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迎龙村位于奉贤区柘林镇西部,村域面积4.9平方公里,由原迎新村和永革村合并而来,浦卫公路、科工路贯穿全村,交通较为便利。近年来,迎龙村抢抓创建市级美丽乡村及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契机,融合原生态乡村风貌的重塑,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农房,积极发展餐饮、民宿、创意文化、总部经济等项目。如今,小森营地、恋链轻舍、椿萱庭等通过盘活村民闲置农房而建设完成的项目不断展现在人们眼前,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盘活农房赋能乡村农文旅发展

迎龙村按照“尊重农户、统筹规划、集约用地、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探索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机制。通过“文旅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模式,由村集体出面招商引资,组织平台,在维护农户宅基地合法权益和规范宅基地管理的基础上,企业出资实现农户闲置农房的流转,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打造“烟渔菛垄”生态旅游景区。

在迎龙村永革11组,上海乡集文旅通过整体运营流转9栋闲置农房,打造“又见炊烟”小森营地。营地通过与村企校合作联动,开创上海乡村振兴“嵌入式”的农文旅体“营地+多业态”的发展模式,在不变更房屋主体结构的情况下,通过墙面翻新与设计元素融入,建有“森小咖”咖啡屋、乡集月也染织实践基地、小森农场、水上码头等点位,提供农耕体验、扎染传承、水上运动、精致露营等多元化品质游项目。营地凭借一流的服务和原生态的乡野环境,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同时通过吸纳周边村民参与营地点位的运营维护,为村民增收提供助力。

“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把村民参与作为主线,也可以说,村民的参与,推动了各个项目的落地。”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李天舒介绍,“一方面我们把村民闲置或者利用率不高的农房等资源盘活;另一方面,村里的迎龙公益服务社发动村民投身创建工作,又使他们增加了一份收入。”开展乡村旅游后,村里成立乌篷船队、旅游服务队等,通过迎龙公益服务社,男性村民可以报名做伙夫、船夫,女性村民则可以报名到民宿、营地做帮厨工作,让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角”。

在着手发展乡村农文旅经济的同时,迎龙村囿于游客住宿难,留不住人气的问题,很难打造“乡村体验”的闭环。2023年,这一情况迎来了改变的契机,注册于柘林镇的链家集团有意在全镇寻找合适的闲置农房,探索连片的乡村民宿项目。经过多番考察,链家看中了迎龙村迎新5组的连片农房,双方随即一拍即合。

如今,迎龙村与链家集团合作建设的“恋链轻舍”民宿项目已投入运营,涉及闲置农房流转16套,占地面积60亩,建筑面积3500多平方米,总投资5000多万元,设置客房51间,成为集培训、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大型乡村民宿集群,并配备完善的生活休闲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改造后的农房以白墙黛瓦为主基调,通过大落地窗、露台、花圃与连廊,统一房屋风格,将项目融于乡村底色。放眼望去,大面积的农田与蜿蜒的水系让区域整体布局显得十分通透,与迎龙村原有的乡村点位相配合,串联出一条集“吃、住、行、娱、乐”于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路线,进一步吸引游客。

今后市民来到迎龙村,白天游玩,晚上还可以住下来,体验乡村生活,延长游玩体验。“对于我们来说,引入‘恋链轻舍’丰富了村里的农旅业态;对于村民来说,闲置的资源得以变现。”李天舒表示。

“椿萱庭”解决农村老人养老后顾之忧

在迎龙村这样的上海远郊农村,子女家住城区,老人在农村宅基屋中独居,平时无人照应的现象十分普遍。而在“恋链轻舍”建设推进过程中,村民的居住成了问题,尤其是老年村民,大多不愿搬离原址,打破原有的生活。“我们发现农村房屋的空置率其实并不高,但每户宅基房的房间空置率高。如果能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相对集中居住的养老空间,闲置农房流转就能解决得更顺利一些。”李天舒说。

为此,迎龙村探索化解农房流转与老年村民安置、养老等问题的矛盾,在镇党委、政府和社会投资主体的支持下,积极参与农村宅基房嵌入式养老新路径——“椿萱庭”宅基养老点试点建设,完成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社会治理和产业发展并举的闭环。

迎龙村“椿萱庭”宅基养老点项目位于迎龙村迎新411号,面积约820平方米,设有8个房间、16张床位,床位优先供农房流转的老人居住。迎龙村“椿萱庭”于2023年与“恋链轻舍”项目同步规划建设,于2024年6月正式开放。入住的第一位老人汤志财在得知要进行民宿项目建设后,很快便欣然同意搬迁。汤志财如今已84岁,他原来300多平方米的宅基房如今已是“恋链轻舍”最外侧的接待大厅,经过“恋链轻舍”的盘活,不仅房屋得以修缮一新,租金更是“水涨船高”。现在,汤志财既解决了养老的“后顾之忧”,每年还能得到一笔7万多元的租金收入。

“椿萱庭”的建设解决了村集体统一管理利用农房后的村民养老安置问题,提升了村民流转农房的意愿,为农房流转提供后续保障,加快招商进度,打破了此前村里招商难、农户腾房难、企业入驻难的发展困境,共同形成了乡村振兴的“同心圆”。目前,柘林镇上市企业柘中集团就以养老慈善之举,参与了包括迎龙村在内的5个“椿萱庭”点位的翻修改造,每个点位改造投入约500万元。“椿萱庭”的实践,让老人可以选择不再独居,而是在共享空间找到新的归属,进而将空出的房屋共享给潜在市场,新的空间又将继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价值。

迎龙村将继续严格规范宅基地管理,不断探索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机制,积极发展生态康养、休闲文旅等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走好守住乡愁与化解乡“愁”的发展之路。

文:陈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