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百年唐宅光影首秀!上海"江河三里"开启城市更新3.0时代

转自:上海杨浦 2025-04-30 14:56:03

当青砖灰瓦遇见光影叙事

黄浦江苏州河竟能这样"绣花式更新"

上海城市更新论坛在海派历史建筑群

“静安里”拉开帷幕

让“老房子”讲出“新故事”

一起来看看↓

城市更新不仅是城市空间重塑与功能升级的需要,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

“一江一河” 是上海重要的发展轴和标志性空间。今年,《黄浦江沿岸地区功能融合发展和空间品质提升专项规划(2025-2035年)》重磅发布,黄浦江沿岸地区将打造成为多元融合的城市创新功能引领区、人文内涵丰富的浦江空间展示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级滨水示范区。

近日,上海城市更新论坛在海派历史建筑群“静安里”拉开帷幕。活动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形式,汇聚政产学研各界精英,共商黄浦江、苏州河滨水空间活化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路径。

从滨水空间到城市再生

真正的城市更新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在现代语境中激活历史生命力。

“上海特色的城市更新是试图创新上海逆生长的模式。”上海现代城市更新研究院院长俞斯佳以专业视角解读了最新“一江一河”规划的战略意义。俞斯佳说,新一轮规划的最大特点是实现了三个重要突破:空间范围上,黄浦江两岸延伸至约50公里,苏州河两岸扩展至66公里,形成更完整的滨水网络;功能定位上,黄浦江划分五大特色功能区,苏州河构建“一脉八廊五段”格局;实施路径上,强调“内层亲水营造、中层品质提升、外层赋能”的立体更新模式。

活动举办地,“静安里”所在的苏州河“都市经典段”承载的地理位置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上海未来功能转型价值是多元化的。而位于杨浦19街坊的“桐安里”项目则深度还原了杨浦滨江的历史文化,将海派居住文化与杨浦滨江的工业文明相结合。这种文化传承不仅保留了历史记忆,还为现代生活注入了新的活力。

多方视角下的更新之道

在城市更新论坛环节,各界专家就城市更新的核心命题展开深度研讨。“上海‘一江一河’特别是浦江滨江两岸贯通工程是一个壮举,这么长且贯通的滨水空间是我们过去这些年的成绩,这是为人民做的成绩。”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蔡永洁表示,滨江的贯通工程为整个滨江空间打下了非常好的基底,将来可以像绣花一样对更多的细节进行雕琢。蔡永洁建议,未来城市更新应该更加注重普通市民的真实需求,让城市更新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以前是小的环境里修旧如旧,此次我们在唐宅项目上首次尝试在大范围里进行城市更新。”上海康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城市更新和历史建筑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侯建设以唐宅修复为例,分享了历史建筑保护的技术细节,相比建筑外观的可见部分,真正决定建筑寿命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工程,这些技术措施让老建筑获得了再屹立百年的底气。

构建可持续更新生态

城市更新不是推倒重来的革命,而是让昨天的故事,在今天的掌心继续温暖流淌的进化。

“黄浦江和苏州河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符号之一,也是上海最具地标性的区域之一,它们不仅承载着上海的文化底蕴,也守望着城市的繁荣和发展。招商蛇口勇担‘上海发展深度赋能者’重任,在苏河湾、北外滩、杨浦滨江等处打造‘江河三里’三个项目。”

招商蛇口上海公司第一事业部副总经理李刚告诉记者,在江河三里系列作品中,弘安里着重传承石库门里弄的记忆,桐安里创新演绎二十世纪30年代海派风情,静安里则致力于重塑“南市北里”的街市生活。随着弘安里、桐安里、静安里“江河三里”作品的出现,引领做一个片区实现城市风貌的更新,促进“苏河风貌区”的加速成形。

活动现场,“江河三里”系列作品——静安里·唐宅首秀正式亮相。与会嘉宾共同启动光影装置,百年唐宅的砖墙上演绎着城市变迁的光影叙事。这场跨越三个世纪的时空对话,预示着上海城市更新进入新阶段——在保护与发展中寻找平衡,在传承与创新中塑造未来。

从苏河湾到北外滩,从风貌保护到功能重塑,"江河三里"战略正逐步勾勒出上海城市更新的新图景。城市更新不是终点,而是持续进化的起点。在这场关乎城市未来的探索中,唯有敬畏历史、尊重规律、创新实践,方能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城市传奇。

文字 | 王歆瑜

编辑 | 陈露 杨雨辰(实习)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