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上海聚焦科技前沿和产业风口,大力发展智能经济,布局未来产业,加快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转型,始终坚持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着力激发基层一线的创新创造活力。
2016年起,上海市经信工作党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和市总工会推出“智慧工匠”选树和“领军先锋”评选活动,今年进入到第十个年头。十年来,一批知识领先、技能卓越、创造领航并且具有快速迭代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脱颖而出,成为各自领域的创新引擎,涌现出丰硕成果,激发广大一线产业工人、高技能人才、劳模工匠、创新创业者勇闯无人区、致胜新赛道,燃起新型工业化向新图强、向高攀登的强劲动力,开启智能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为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和上海总工会成立100周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与上海市经信工作党委、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联合推出《发力智能经济 对话智慧工匠》系列报道和融媒访谈,展现智慧工匠们的成长经历,创新活力和引领示范作用。
在《发力智能经济 对话智慧工匠》系列报道和融媒访谈收官之际,市经信工作党委书记程鹏接受了上海广播记者的专访。
问:当下,面对美国滥施关税所造成的冲击,我们强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站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回望百年工运历程,我们怎么来理解智慧工匠的时代意义和他们所肩负的使命?
程鹏: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就是要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其中很重要一个方面就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海抢抓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机遇,正在持续发力智能经济,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推进高端制造和智能制造。
工人二字,相连即为“天”。时代在前行,技术在进步,从“汗水经济”转向“智慧创造”,由“制造执行”变为“创新主导”,工人阶级始终是先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代表,始终是推进上海新型工业化的主力军、生力军。
我们选树的智慧工匠、领军先锋都是奋斗在新质生产力创新前沿的佼佼者。这次访谈选取的对象,有的埋头攻关卡脖子技术,实现从0到1的突破;有的引领行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效率变革;有的创新应用场景,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安全韧性。请他们走进直播间深度访谈,现身说法,可谓恰逢其时,不仅生动展现了上海智能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更是以他们的成长故事和执着匠心,起到鼓舞人、激励人、带动人的作用。
问:经过十年来的久久为功,“智慧工匠”选树活动已成为一项高含金量的品牌赛事,挖掘出一大批产业领军人物和技术骨干。这些年来,评选机制在选拔标准、培育路径上有哪些迭代和创新,让“好人才”更容易被看到?
程鹏:上海“智慧工匠”和“领军先锋”的评选实践,始终紧扣产业发展脉搏与城市战略方向,始终紧跟科技前沿和产业“风口”,创设竞赛赛道,探索赛马机制,将单一技术评价升级为对融合创新能力、产业贡献度的综合考量,更通过细分赛道精准对接卫星互联网、具身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需求,把赛场变为研训场、引力场,激励“工匠”“先锋”在关键技术攻关、专利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形成“技术分享—实践迭代—生态共建”的良性循环。
十年间,我们在机器人、集成电路、信息安全、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组织过高水平的竞技,让技术创新与产业重点同频共振。例如2024年首次设立“无线赋能创新成果竞赛”,吸引了千帆星座卫星组首捕技术等突破性项目。
在培育路径上,注重从“选人”转向“造生态”,以创新工作室、跨领域协作平台、政策资源协同等举措,构建“人才—产业—城市”共生共荣的生态圈,既为人才提供扎根土壤,又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问:如何更好地通过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发者先锋大会等活动,吸引海外顶尖人才参与本土创新?今后的“智慧工匠”评选活动是否会向国际人才开放?
程鹏:在全球化与自主创新并重的背景下,上海正以更开放的胸襟打造国际人才“引力场”。
一方面,用好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发者先锋大会等活动平台。我在这里透露一下,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定位为承担国家任务的行业盛会,将于7月26号到28号举行。大会将聚焦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年轻化四大发力方向。大会的主题为“智能时代,同球共济”,将会举办AI黑客马拉松、青少年机器人大赛、青年创业项目路演等活动。
另一方面,以精细化服务破除人才流动壁垒,如集成居留、财税、教育等100项服务的“国际人才服务包”,让海外人才安心扎根。此外,在后续的“智慧工匠”选树、“领军先锋”评选活动中,我们将向国际人才开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技术科技创新。
问:为了培养和造就更多的智慧工匠和领军先锋,上海建立了哪些人才培养机制和体系?对于入选的智慧工匠和领军先锋,后续是否有进一步的跟踪培养计划和支持措施,以帮助他们持续提升能力,在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程鹏:人才培育绝非“一选了之”,需要构建全周期支持体系,本质是构建“人才—产业—制度”协同发展的生态。
上海正通过“智能工厂+实训基地”模式,实现生产与技能提升无缝衔接。比如通过智能工厂建设专项支持企业实现“生产即实训”,每年培养万名数字化技能人才;联合高校定制“智能经济微专业”,如上海交通大学“工业互联网”课程体系,定向输送复合型骨干;构建“人工智能+技能培训”新模式,鼓励开展“人机协同技能竞赛”,培养复合型“数字工匠”。政策方面,设立未来产业基金,重点支持人工智能、元宇宙等领域,2025年计划投入50亿元用于关键技术攻关与人才团队孵化。
对于入选的智慧工匠和领军先锋,更注重长效赋能:通过研修交流、重大科研任务参与、产业链资源对接等方式,推动人才从“单点突破”向“系统引领”跃升。后续,还会考虑组建由院士、企业家构成的智慧工匠导师团,为每届智慧工匠提供技术指导与战略咨询。
这些实践背后,都体现了“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这一底层逻辑。通过产学研融合,夯实创新根基,努力让每一位上海师傅变成新时代的高精尖技能人才,让每一位劳动者的创造力汇聚成推动上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