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讯 继中国科协对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立新规,谢绝15岁以下参赛、杜绝弄虚作假后,日前,中国计算机学会也对自己主办的CSP-J/S认证作出年龄限定,提出12周岁以下儿童不能再参加此项软件能力认证,信息学奥赛的规则与此相同。
据介绍,CSP-S(中国计算机学会认证服务提供者-软件能力认证)、NOIP(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以及NOI(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是目前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三大信息学竞赛,目标是选拔和培养具有较高编程技能和算法理解能力的青少年。其中,此次增加年龄限制的CSP,是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的一项全国性非专业级软件能力认证,主要分为CSP-J(入门级)和CSP-S(提高级)两个等级,此前所有人都可参加。
这项调整意味着,许多原本计划通过编程竞赛“抢跑”的小学生,将无法继续参赛。设置赛事年龄准入线,也进一步折射出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出现的复杂现实:既要破除“鸡娃”魔咒,又要守护创新火种;既要缓解教育焦虑,又要培育科技英才……
对此,有业内人士借中国计算机学会2月13日发布的《关于参加CSP-J/S认证需符合年龄条件的公告》向记者分析,遏制编程竞赛的低龄化趋势、促进孩子在编程学习中回归兴趣,减少功利心是此番调整最大的原因。与此同时,当前也确实要正视认证的利弊两面。
有数据显示,近年来,国内编程热不断升温。以去年为例,CSP-J的参考人数接近1.2万人,相比往年增加了45%。
此情此景下,焦虑最多的是家长。记者留意到,已有家长发文哀叹“多年备赛付诸东流” “升学捷径被斩断”,还有家长连夜咨询:“初中再学来得及吗?”……即便在教育导向越发看重潜力和素养而非分数与排名的当下,家长群里各种讨论中的“唯升学论”意味依旧浓厚。
视觉中国 对此,中国计算机学会在上述公告中明确表示——
其一,学习计算机科学有益于培养青少年的逻辑思维及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这需要一定的基础和认知能力,并非越早越好。
其二,部分中学将小学生的CSP-J/S作为升学的参考依据,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和升学秩序。
就在发布这份“年龄限定”的公告同时,记者注意到,中国计算机学会还发布了另一个公告,表示近期发现个别在校在职NOI(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指导教师在校外机构参与有偿培训活动,并利用校内职务之便进行不当宣传牟利,严重影响了NOI活动的健康发展。
为此,中国计算机学会将强化对在校在职NOI教师的监督管理,对违反规定者将根据情节轻重,采取包括警告、取消NOI参与资格、通报所在单位及教育主管部门等在内的严肃处理措施。
此外,中国计算机学会还对NOI全国赛参赛资格补充规定,杜绝选手通过“跨省转学”等不当操作获取参赛资格,参赛选手在高中阶段仅能代表一个省份参加NOI全国赛。
事实上,今年伊始,教育部就加快了整顿白名单竞赛的步伐,目前已陆续取消多项比赛,包括曾经爆火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NOC)、“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空天科技体验与创新大赛等。
今年1月,中国科协办公厅印发《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实施办法(试行)》,在参赛对象、组织方式、赛制规则等方面也进行了大幅改革——在参赛对象上,重点面向15至24岁校内外青少年群体开展。在评价机制上,着重考察选手知识应用、动手实践、创新思维、批判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破除“一件作品打天下”现象,确保竞赛公平公正。
此番种种,均是希望竞赛回归兴趣路线。诚然,也有声音认为,设置赛事年龄门槛虽然可能暂时抑制某些“超前教育”现象,但也可能导致错失特殊人才的早期识别机会。
因此,更为多元化的青少年科创活力评价体系亟待建立,让教育公平延伸到“天才少年”的早期识别和分类培养上。其实,国内部分中学已经开始探索——例如,有的中学试点的“数字素养护照”制度,就是通过记录学生编程作品、算法思维、项目协作等维度的发展轨迹,为人才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李睿哲 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