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风云 > 文章详情
“联合国产”的茶叶和艺术家
分享至:
 (0)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宰飞 2014-09-24 23:26
摘要:

说时迟那时快,从人群中冲出一位一袭白色西装的中年亚洲男子,硬生生将潘基文和夫人分开,挤在两人之间,此君脸上早已准备好了拍照的微笑。

前两日,收到朋友送的一盒茶叶,产地曰“联合国××绿色茶叶试验基地”。笔者不禁失笑,这年头,连联合国也搞起“三产”了。联合国究竟有没有种茶叶,笔者没有细究,但由此想到了在任驻美记者的数年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看到种种“挟联”自重的怪状,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国内各类艺术家的“走秀”。

 

虽同处纽约,但联合国总部不同于舞台艺术的圣地——林肯中心,也有别于博物馆之集大成者——大都会。它是一个国际性组织的办公总部,没有艺术展览与演出的功能,即使在纽约东河边的这座大厦里偶有文艺演出,也往往是政府间的、公益性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办公楼,逐渐演变成了某些中国艺术家竞相走秀的“T台”。在纽约驻站的几年里,笔者几乎年年都要收到为数不少的采访邀请,大师中国画展、书法作品展……类似内容不一而足。

 

联合国里发生的怪事颇像最近媒体报道的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在这个国人眼中颇为神圣的地方,今年来已有130多个来自国内文艺团体和个人登台献演,金色大厅俨然成了某些“艺术家”的自费镀金场所。两者区别只是,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你需要掏出的是两三万欧元的场租费;而在联合国,欧元、美元这样的俗物是敲不开门的,你需要的是“关系”。

 

据笔者受邀的经验,中国艺术家进入联合国展览大多通过两种渠道,一是官方的。借助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的关系,由代表团联系联合国新闻处安排展览,并邀请中国媒体驻联合国记者集体采访。

 

另一条渠道算是民间的:通过联合国中国书会安排活动。联合国中国书会是在联合国工作的中国雇员成立的一个读书俱乐部,只要每年交上7美元会费,即可成为会员。记者熟识的一批中国籍年轻雇员大多都是会员,而那些借助联合国中国书会平台举办活动的机构或个人则被戏称为“书会之友”。

 

由于联合国总部大厦大部分区域不对公众开放,因此,此类艺术展的观众往往只会有中国驻联合国外交官、联合国中国雇员,以及受邀采访的中国记者。当然,就像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未必是为了观众一样,观众的多少也许不是在联合国展览的中国艺术家最关注的。

 

他们更在意的或许就是“到此一展”,或者用现在时髦话说,就是在“秀存在感”,仿佛只要登上这个舞台,就意味着其文化造诣获得了国际认可。在他以后的人物介绍中,大概不会忘了提上这么一句:其作品曾受邀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进行展出,并获得国际友人与中外艺术家的高度赞赏。您瞧瞧,多么“高端洋气上档次”!

 

既然在联合国设展是扬名的终南捷径,因此必须要“有图有真相”,最好能拉上些头面人物来捧场,这样拍出来的照片就更能提升的自己艺术展的档次。于是乎,在喜爱书法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出席的场合,中国艺术家往往会最为活跃。

 

记得两年多前,也是某位中国艺术家在联合国举办作品展。在一场小型酒会上,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邀请到了潘基文及其夫人。合影环节,潘基文及其夫人列于中央,中国官员及相关人等各站各位。就在人们摆好阵势,台下摄影记者准备按动相机快门之时,说时迟那时快,从人群中冲出一位一袭白色西装的中年亚洲男子,硬生生将潘基文和夫人分开,挤在两人之间,此君脸上早已准备好了拍照的微笑。潘基文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有些措手不及,一方面不知这位白西装男子是何方神圣,另一方面出于礼节,略正衣冠以后,开始招呼记者们摄影。

 

酒会结束后不久,所有中国记者都收到了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新闻官的一封电子邮件:有白衣男子的合影一律不采用。后来,大家打听得知,这位白衣男子是一位生活在美国的华人画家。笔者以“小人之心”度之,大概他与潘基文夫妇的“合影”会出现在他下一本画册的显要位置吧。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洪俊杰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