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政情 > 伴公汀 > 文章详情
国防大学教授批“大国崛起带来灾难”论:请看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琼珂 徐连宗 董澄 2018-05-09 15:00
摘要:44年军旅生涯,37年教学科研,何怀远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只为信仰真。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出生在德国最古老的城市——特利尔城。随后的200年历史确证了一个‘幽灵’的神话: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并日益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穿越历史才能把未来看得更清楚。在激荡的历史风云变幻中,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重温、汲取和弘扬马克思不朽的思想魅力。”

在学院组织的老教授讲故事话传统活动中,何怀远为青年教员授课。董澄  摄

 

近日,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何怀远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撰文,指出“任凭历史风云激荡变幻,马克思的思想魅力是不朽的”。在网络上,何怀远慷慨陈词,解读习近平强军思想的视频广为流传,圈粉无数。

 

44年军旅生涯,37年教学科研,何怀远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只为信仰真。他说:“我是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也是一名军队政治工作者,承载着社会理想的教化使命,肩负着人的信仰的升华职责!”

 

 

勤耕不辍,潜心钻研

 

2001年的夏天,45岁的何怀远做了一个让周围的人直呼“看不懂”的决定:读博士去!时任哲学系主任的何怀远桃李天下,为何要再去当学生?

 

他说:“我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研究,希望从知识结构上改造一下自己。”就这样,何怀远师从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专家、南京大学教授张异宾攻读博士。同年,他带教过的硕士研究生田佑中,也考入南京大学读博,成就了一段“师生同窗”的求学佳话。虽然张异宾的年龄只比他大几个月,但谈起导师,何怀远总是充满敬意。

 

何怀远的书都很旧,留下很多阅读的痕迹。有一次,博士生吴薇无意中看到他桌上的一本《历史与阶级意识》,几百页书已翻得起毛起皮,密密麻麻的笔记让她瞪大了眼晴,“这得翻多少遍才能弄成这样!”其实,这已是何怀远的第三本了。还有一次,教授谈际尊同何怀远讨论《习近平强军布局思想研究》提纲时,发现他手里的习近平系列讲话各类读本都已写满标注。

何怀远与学生合影。董澄  摄

 

何怀远从教以来,始终坚持勤耕不辍、潜心钻研、服务教学,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高质量学术成果,在军内外引起积极反响。在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影响力排名中,位居军队学者前列。

 

在他求索学问的征程上,英语是个“拦路虎”。“我最早学英语,是跟着岳父从抗美援朝战场缴获来的一台破旧半导体学习,没有谁来指导,所以发音、语法、句式学得都不是很规范,这对以后的职称考试、阅读外文资料都带来很大障碍。”然而,困难挡不住饱含热情的求学者,何怀远一路攻坚克难,终有所成,不仅熟练阅读专业文献资料,还领衔翻译了近60万字的《理解马克思》,深受读者欢迎。

 

 

捍卫阵地,挺立坚守

 

在当前思想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的影响下,各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交流、交融、交锋,我们该如何守卫信仰阵地?一次意识形态研讨会上,与会人员的提问让何怀远思忖良久。

 

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何怀远对意识形态的斗争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信仰的培塑受到更多因素的挑战,需要一代代政治工作者用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真诚信仰去唤醒每一个灵魂,激发每一人的使命担当。

 

有一段时间,人本主义以民粹主义形式在世界各地泛滥。“小民尊严”成为网络热词,特别是台湾某作家说的那段话:“所谓的大国崛起,它的人民引以为自豪的,是军事的耀武扬威,经济的财大气粗,政治势力的唯我独尊,那我宁可它不崛起。因为这种性质的崛起,很可能给它自己的人民以及人类社会带来灾难和危险。”

 

这一颇具迷惑性的阐释,在网络上迅速发酵,引发热议。何怀远撰文批驳:“在日本侵略中国的年代,中国人民尊严幸福何在?在今天的伊拉克、利比亚、叙利亚,人民的尊严与幸福又在何处?没有国家的兴旺和强大,没有社会关系的改造和进步,所谓尊严幸福充其量只属于某个人、某些人,决不属于‘每个人’。”

何怀远与家人在一起。董澄 摄

 

近年来,面对互联网上出现的抹黑扭曲红色历史和革命先烈的事件,他牵头在学报开设《意识形态动态观察》专栏,深刻揭批历史虚无主义;组织推出《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专栏,为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鼓与呼;他还撰写了《中国共产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认识》一文,剖析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引导大家在现实的斗争中培塑共产主义信仰。

 

作为军队出色的马克思主义者,何怀远满腔热忱宣讲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为军委机关、各级部队、全军院校和地方党政机关讲授理论专題数百场,让真理的声音在神州大地远播。去年底,他在军委纪委机关所做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领导思维能力》辅导报告,被评为军委纪委“学习讲堂”精品讲座。

 

 

甘为人梯,真心爱才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2014年,原总政治部启动直属单位“群星锻造工程”,由86位军地名师带教150名培养对象。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副教授许恒兵是当年的培养对象之一,他的带教导师就是何怀远。

 

在许恒兵的记忆里,何怀远每次查课,他都如坐针毡。一堂课结束后,从内容设计到教姿教态,何怀远时常会毫不客气地提出整改问题,有时难免会让许恒兵觉得“下不来台”。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些年来,何怀远甘为人梯,真心爱才,倾情惜才,躬身育才。在学生眼中,何老师做学问太认真,眼里不揉沙子。他常说:“我们是研究马列的,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学风,就永远也不可能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44年的军旅生涯中,何怀远创造过很多“第一”,有两个“第一”让他格外欣慰:一是军队第一个马克思思主义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另一个则是军队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授权点,这是他施展才华、培育良才的阵地和舞台。

 

他主编的《南京政治学院学报》(现已更名《思想理论战线》),经过多年努力,成功进入全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第一方阵,成为全军“军事学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他所在编辑部先后荣立集体二等功、三等功,成为军队唯一的全国高校学报理事单位。这些年来,何怀远先后指导带教博士后4名、博硕士研究生38名,其中7人获全军、江苏省优秀学位论文。何怀远作为首要参与人或完成人,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军队级教学成果奖3项、研究成果奖4项。先后获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类岗位津贴、军队木出专业技术人才奖。

 

爱之深,责之切。当何怀远看到个别年轻教员片面追求课堂效果花样翻新,而忽视系统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甚至不愿花时间阐释和分析理论概念时,他毫不客气地拍了桌子:“讲马列要原原本本,更要理直气壮!”

 

然而,做学问时敢唱“黑脸”的何怀远,在生活中却对大家格外关爱。他曾多次亲自跑到社区街道,帮助年轻教员协调解决家属安置调动的问题;对年轻教员和学生们的生活诉求,他也总会尽己所能予以帮助;干部考核时,他说得最多的不是自己,而是对每一位部属如数家珍。4月上旬,他在说起他所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团队成员,因为各种原因需要脱下军装、离开部队时,这位60多岁的将军禁不住流下热泪。

 

何怀远近影。董澄  摄

【人物小传】

 

何怀远,1956年9月出生,1974年12月入伍,南京大学哲学博士,国防大学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系主任、军队政治理论教育一系主任、训练部副部长、科研部长,兼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南京市哲学学会会长,教育部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全军院校统编教材3部,出版《欧洲社会历史观》《理解马克思》(译著)等著作10余部。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全国优秀教师。

栏目主编:张骏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