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学林随笔|打造更高质量的青年发展型城市,要有“宽度”“温度”“法度”
分享至:
 (77)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超 2024-04-27 07:41
摘要:隐含对“无形”和“有形”空间的双重期盼

人们常讲,城市要留给青年足够的成长成才空间。青年成长成才空间,实际上蕴含两个同步的“拓展过程”:

一个是“生命活动拓展过程”:青年在成长发育中达至身心成熟,在学习生活中汲取知识、技能、价值和理性能力,在工作奋斗中收获相应地位、名誉、财富以及社会认可。

另一个是“社会意义拓展过程”:青年将自身有意义的生命活动拓展至专有社会网络的“最远点”。连接这些“最远点”而组成的最大化社会网络空间,最终体现了青年成长成才空间的真实含义。

这一成长成才空间是“无形”的,但必须要有“有形”的物理空间作为支撑。“逃离北上广,却也难回小县城”的感叹,闻似“荒唐言”,实则“心酸泪”,隐含着青年对“无形”和“有形”空间的双重期盼。

新形势下,为打造更高质量的青年发展型城市,上海有必要提升城市空间资源配置水平与空间综合治理能力,提供更好满足青年多元发展需求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生活要有“宽度”——

生活不能只有工作,也需要“诗和远方”。在城市中,它可以借助艺术创造、文化沉浸、消费享受、静修冥想以及近山亲水、闹市商圈、马路街区等可及性场景体验给予加持。

兴起于20世纪末的“第三空间”建设理念及其实践旨在拓展城市生活的“宽度”,打造住家与工作场景以外的缓冲地带。在这样的空间里,青年可以成为社交、消费等多领域的主体力量。

近年来,“第三空间”亦成为城市夜间经济的重要载体。积极发展与优化夜市空间经济,有助于激发城市消费活力。新形势下,应进一步完善适应“24小时城市”运转需要的配套空间设施及政策、法治举措。从国际经验来看,拥有良好规划与组织的夜市空间,不会破坏城市安全治理环境,反而可以改善市民生活质量和游客旅游体验。

城市要有“温度”——

没有“温度”的城市,留不住青年的身心。要让城市有“温度”,首要的是让人感受到“温情”。城市之于人的“温情”,来自空间环境氛围散发出的人文关怀气息。

要在城市更新及空间治理中,守护好城市历史文脉,加强标识性文化空间景观的设计与建设,把顺应多元化需求和推进普惠化覆盖结合起来,以实施民心工程和民生实事为抓手,全面做好宜居安居、公共服务、城市治理、生态环境等各项工作,让包括青年在内的广大市民更好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空间要有“法度”——

大城市人口密度高,中心城区寸土寸金。在有限空间里,如何让青年人既有机会勤奋工作,又有机会享受生活,还有机会仰望星空、畅想未来?这就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空间资源配置水平,在空间开发利用上做到因地制宜、章法有度。

中心城区应对存量空间资源“心中有数”,对增量空间资源“物尽其用”。实在无地可拨、无地可转、无地可用的区域,有必要加强城市空间复合利用,积极开发高层楼宇的“屋顶空间”“夹缝空间”“共享空间”。郊区可充分利用新增空间资源相对充足的天然优势,在促进青年创业就业、宜居乐业、新型消费、运动活力等方面充分挖掘空间潜力,满足青年成长成才多样化需求。

青年不仅是城市发展的受益者,也是城市空间的规划者、建设者和治理者。青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催生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青年实现青春梦想的动能,构成城市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青年服务基层、怀抱世界、面向未来的朝气和活力,塑造城市开放包容的形象与气质。在其他年龄段群体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的过程中,青年还可以起到“稳定剂”“黏合剂”“润滑剂”的独特作用。

归根结底,有必要将更多空间资源投放到青年发展需求端,营造高效活力、繁荣文明的社会空间、居住空间和生态空间,提升城区、街区、园区、社区对青年成长成才需求的响应度。

(作者: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吴超)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夏斌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