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第30期解放书单|燕东园四年
分享至:
 (1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绿茶 2024-04-23 06:53
摘要:为发生在园里那些不应被湮没的往事,留下一份追索与记录

1946年深秋,时任燕京大学数学系主任徐献瑜教授夫妇,抱着刚刚出生100天的女儿徐泓,从燕南园搬到燕东园,入住40号小楼。从此,徐泓一家一直住在这栋小洋楼里,燕东园这样的老住户,大概仅此一家了。

春去秋来,徐泓从小姑娘到老教授,见证了燕东园里22栋小楼的百年沧桑。她专心收集和整理有关燕东园的史料和回忆文章,采访园里的老人和“燕二代”“燕三代”。她觉得自己有责任为燕东园这些小楼,为曾经住在楼里那些不应被遗忘的老一辈知识分子,为发生在园里那些不应被湮没的往事,留下一份追索与记录。

读徐泓教授的《燕东园左邻右舍》,有4个年头意义特殊。

1927年

1927年,孤悬燕园东门外一里的燕东园突然热闹起来,燕京大学教授们拖家带口陆续搬家入住。燕大时期,燕东园俗称东大地,在成府村地界。占地77亩,采用美国乡间别墅模式,灰砖小楼,棕红窗框,松柏绿篱围着小院,小楼门口钉着一块黑底白字小木牌,阿拉伯数字标着楼号。桥东10栋小楼,编号21-30,桥西12栋小楼,编号31-42。

一条干涸的河道把园区分成东西两部分,一座水泥桥跨河连接,桥两侧以半人高实心桥壁为栏,桥栏边角竖有四根菱形锥柱,各顶一盏圆形玻璃路灯。早年此桥被孩子们称为“三马路四灯球”,是东大地地标,也是最独特的风景。

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第一个搬进东大地,入住37号楼。他的女儿陆瑶华回忆,东大地第一批住户有:21号陈其田、22号徐淑希、23号李丙华、24号容庚、25号寇恩慈、26号吴路义、27号窦维廉、28号布多马、29号王克斯、30号米德、31号胡经甫、32号田洪都、33号黄国安、34号李菜芳、35号黄仔通、36号赵紫宸、37号陆志韦、38号许仕廉、39号张宏军、40号杨开道、41号戴维司、42号谢玉铭。

1952年

1952年,是燕东园的分水岭。

这一年,中国高校院系调整,燕京大学撤销,燕园成了北京大学校址,东大地正名为燕东园。燕大教授们随着所并入的不同高校留下或迁出,老北大的教授们以及从清华并入北大的教授们陆续迁入,由于人数猛增,原来燕大时期一家一栋,北大时期则改为两家一栋或几家共住。燕京大学数学系留在北大,徐献瑜教授一家不用动窝,继续住在40号楼。

1952年后陆续搬入燕东园的北大教授有:从沙滩中老胡同32号老北大宿舍搬来的张景钺、曾昭抡、冯至、贺麟、朱光潜、周炳琳、游国恩、孙承谔等;从东四十条39号老北大宿舍搬来的赵迺抟、樊弘、潘家洵、马坚等。另一部分是清华大学并入北大相关院系的教授,如罗大冈、王乃梁、李宪之、周一良、吴达元、杨业治、浦江清等。

1952年搬进来、1958年前后又搬出至城里社科院的有金岳霖、蔡仪、潘家洵、何其芳、罗念生、贺麟等。从海外归来的杜连耀、董铁宝、黄敞等又搬进来。

搬进搬出,那是燕东园名人学者云集的时候。

1966年

1966年,燕东园一下子挤进若干住户,园区秩序大乱,之后10年内,燕东园到底住了多少户,已经成为一笔糊涂账。所以,徐泓教授的《燕东园左邻右舍》,只记录1926—1966这40年间的燕东园住户。

对于燕东园里的一帮半大小子(后来成为“老三届”)来说,那是一段浑浑噩噩、吃饱了混日子的逍遥时光。而他们的父辈,正在经历着人生的至暗时刻。逍遥了没多久,一场轰轰烈烈的涉及几千万人的上山下乡运动到来,燕东园的子弟们也陆续分批离开了燕东园,去下乡插队。他们的父辈也相继离开燕东园,下放到“五七干校”。

燕东园作为书香门第的世外桃源时代,结束了

2024年

2024年,徐泓教授的《燕东园左邻右舍》出版。这本书,书写了一座园子的生命与历史,一批建筑的风貌与存续;讲述52户人家悲欢离合的故事,记录了一群知识分子的精神和日常,传递出对于那个时代的温情与敬意。

历经百年沧桑,如今的燕东园已经“楼是人非”,22栋小洋楼,四栋已拆除殆尽;三栋围在北大附小,两栋围在北大幼儿园,别作他用;21-24号楼,31-37号楼,39和40号楼则挂上“北京历史建筑”的牌子,成为燕东园永久的住户,缄默而稳重。(作者系作家、知名书评人)

《燕东园左邻右舍》

徐泓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王一 题图来源:新华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