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刷”屏如此方便,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
分享至:
 (14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才唤 2024-04-23 06:31
摘要:人类的阅读行为正在重新被定义。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每到这个时候,与阅读相关的讨论总会比较热。最近,有学者发出“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的灵魂拷问,这不仅引起人们对新时期图书馆功能的本质探寻,而且再次唤醒我们对如何读书、在哪里读书等问题的深入思考。

从双手“捧读”到用指肚“刷”屏,从过去“头悬梁、锥刺股”苦读万卷书到现在侧卧或仰躺“秒刷”万屏,科技革命和科技进步在给阅读带来极大便利和更高效率的同时,也在逐渐改变着我们的阅读习惯,进而深刻影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迁。

作为一个社会机构的存在,图书馆为“藏书”而生,其本质功能在于促进社会阅读,满足的是人们精神层次的需要。在旧社会,书籍不普遍,藏书、读书是少数“上层人”之事;然而时过境迁,书籍(包括电子书)、信息、知识唾手可得,于是便有了“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之问”。其暗含的逻辑是:现在获取信息和知识如此方便、“刷”屏如此之快,为什么还要“辛辛苦苦”去图书馆?

其实,“读”书和“刷”屏,满足的群体和需求不同。前者主要是需要图书馆这个静态空间寻求心灵慰藉或进行“精耕细作”的人,后者主要是在公交车、地铁、飞机等移动空间进行快速浏览、获取信息的人,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刷”屏给我们带来的普遍感受是,不管是偏学术、还是偏生活,也不管是文字、图片,还是音视频,似乎是你“喜欢”什么,它就推荐什么,你“逗留”时间越长,下一秒它就会给你推荐更多的相关内容,总给我们“正中下怀”之感。不可否认,这给我们获取某个知识、某类知识以及相关“外围”知识提供了便利,对扩大知识“半径”和“同心圆”具有积极意义。然而,片段式、碎片化的文字、图片、音视频虽能启发心智和思考,但终不及“书本”内容的系统论述。我们读书既需要泛“览”、扩大知识面,又需要精“读”、作深入研究,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是不同需求所致。

当前,我们正在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所需的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都要靠人的知识、智慧和创造力以及它们的组合和化学反应。随着通用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近来以Sora为代表的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不断突破人类创造力,形成与人脑共同“竞跑”的态势。在产生冲击的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在“敦促”人类提升创造力。因此,大力提升人的创造力成为新的时代命题,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和基础。

无论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还是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无论是先进制造,还是人工智能,都需要创新文化的培育发展,需要提升劳动者想象力、创造力。文化是创造力的源泉和基石,文化创造力是劳动者区别于计算机的基础能力。而从根本上说,“读”书和“刷”屏都是为了知识创造、促进知识螺旋上升,从而提升人们的文化创造力。

现在,手机、平板电脑甚至头盔式视频眼镜等载体和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刷”屏时代的到来,从而提高了“读”书的效率。人类的阅读行为正在重新被定义。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还要不要图书馆,而是图书馆如何拥抱新技术,让人们既乐于“刷”屏,又懂得“读”书,从而满足人们对于阅读的多层次需求。我们既要充分享受科技带给我们的“红利”,促进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生产发展,又要防止沉溺“刷”屏,避免科技带来的不利因素和危害。

读书人有读书人的智慧创造,科技只是延展了人的双手、延伸了人的大脑,辅助把人脑的创造力转化为效能,服务于人类社会,而不是非此即彼的“替代”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说,科技不断“敦促”人类进步、促进人机协作,未来将是“人机共读”的时代。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图书馆副馆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解放日报 蒋迪雯 摄 图片编辑:邵竞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