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不能因为浮躁、无知而破坏掉”,习近平总书记为何如此珍视老城区?
分享至:
 (12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金祥 2024-04-17 06:20
摘要:老城区是可以触摸的城市灵魂。

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章指出,我们的城市有许多历史记忆,特别是一些历史悠久的老城区,是最宝贵的东西,不能因为浮躁、无知而破坏掉。

作为城市活着的历史,老城区是可以触摸的城市灵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城区承载着城市的“文化记忆”,保护老城区就是在延续城市的生命价值。近年来,国内很多大中城市在城市化大潮的鼓荡下,像吃了增肥药一样迅速膨胀起来,高楼林立大厦比肩,一些城市以发展经济为名将老城区拆除殆尽,城市有形文化遗产逐步淡出人们视野,城市“历史记忆”渐趋消失,城市文化印记也变得日益模糊。

与此同时,一些城市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克隆与效仿,是当今城市发展的一种重要病症。有的城市一味“复古”,大搞古城重建,把真古董拆了建假古迹;有的城市则一味“崇洋”,城市景观简单复制国外城市,甚至将国外城市的一些地标性景点完全克隆过来。在此过程中,城市的地域特色、历史风貌与文化个性,早已被风起云涌的造城运动所吞噬和湮灭。

世界著名建筑师沙里宁说,一个城市居民的文化追求,体现在这座城市的建筑风格上。城市文化的打开方式本应是多维多样的,但当下城市间的差异性不仅越来越小,而且在国内很多城市,追求制式统一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反而成为一种趋之若鹜的时尚。当人们意识到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性之时,很多老城区早已不复存在,一些老街区也早已被鳞次栉比的现代建筑所取代,城市居民生活工作在缺乏历史故事和文化记忆的单调建筑里,只能凭借电子屏幕上的即时景观和碎片文化来填充精神胃口。

也许在一些人看来,有的城市建城时间过于晚近,有的城市文脉过于单薄,其历史建筑没有保留的必要。但任何城市都是从襁褓中发育出来的,都是从摇篮里成长起来的,无论这座城市昔日多么辉煌而当下多么衰败,也无论这座城市历史文脉是浅薄的还是厚重的,这些都水乳交融于城市历史文化之中,那些负载文化记忆的历史建筑必须得到保存和修缮。第一代来宁波的创业者,也许永远不会忘记北仑港里小渔村那斑驳而低矮的民居;较早登陆海南岛的闯海人,可能会始终怀恋入驻海口时那简陋而逼仄的住所;第一批闯关东到哈尔滨的开拓者,也许会永世铭记松花江边那些防寒耐热的地窨子。即便人们出生于人烟稀少的苦寒之地,那安于一方边寨里的一草一木,那与世无争城隅中的一砖一瓦,不也都寄寓着人们的绵绵情思和浓浓乡愁吗?

坦率地讲,上面提到的宁波、哈尔滨和海口这三座不同地域的城市,有的历史久远,有的历史短暂,但由其城市建筑所存留的文化记忆均弥足珍贵。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看似矛盾,其实不然。一些城市保留下来的老房屋老街区,的确无法给居民提供更多的实用价值,但是其中蕴藏着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这是我们了解一座城市的记忆底片,也是了解中国道路的重要侧面。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决策者、规划者和管理者们应从长远角度和战略层面进行考量,为了让当代居民记住城市历史,为了让未来居民了解城市来历,应当最大限度地保留老城区老街区,以确保城市“历史记忆”得以丰富、完善、传承和赓续。

一个人只有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过往,才有可能把握未来的成长方向;一座城市只有明晰自身的“历史记忆”,才有可能找到今后的进步依据。城市建设会不断融入现代元素,但必须同步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不应以发展经济的堂皇名义拆除老城区,更不应以商业开发的牵强理由抹去城市“历史记忆”。当一个人说喜欢某座城市的时候,实际上不仅是指钟情这座城市的当下,更是向这座城市的往昔致敬。

作者为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徐佳敏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