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如何打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链?
分享至:
 (12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烨菁 徐徕 2024-04-16 06:30
摘要:人才链建设是贯穿创新要素整合和转化的关键,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四链”融合中,人才链建设无疑是贯穿创新要素整合和转化的关键,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条件。培育符合新一代技术突破与创新需求的人才队伍、激励科技人员的创新动力、推动技术专家成长为科技型企业的企业家,不仅关乎新产业发展规划能否切实落地,也是实现新兴产业“以人为本”导向的新兴业态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

新技术产业链将引发人力资源的划时代转型

随着全球AI大模型技术、元宇宙等新兴技术的不断突破,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进程的空间进一步扩大,同时相关国际竞争也更趋激烈,这对我国人才质量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现阶段,我国科技人才总量和科技人才投入加速提升,人力资源的总体供给充分。从现实情况看,源自新技术和新经济模式的企业家队伍,大部分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专家。形成科学家到科技型企业的企业家之间的切换与良性对流,不仅是创新链与人才链融合的微观基础,也是现阶段新兴产业产业链补链与强链的重点。

当前新兴技术赛道呈现加速突破和迭代的态势,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化落地,到具备持续创新生态的产业链,更新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应用方向和场景不断被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结合空间广大,应用范围广、细分领域多,聚焦在通信网络、下一代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高端软件、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三网融合等范畴。其中,以下一代物联网、三网融合为代表,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赛道”,其产业化发展方向并不局限于特定一个产业,而是包含多个产业以及核心技术在内的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升级换代速度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尤其在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为代表的电子与信息技术类领域,对专业人才的规模和质量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根据我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对2025年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的预测,高技能、高技术人才需求人数分别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43万人,航空航天装备领域96.6万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领域120万人,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领域128.8万人。这部分人才从高校相应专业毕业进入相关产业工作岗位,仅仅是人才发展的第一步,更为关键的第二步是沿着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的大趋势,成长为一专多能、掌握熟练的实操能力和高度专业性研发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新兴技术引领的产业链所具备的多重性和动态性,对人才链建设的“跨界、兼容、灵活、实操”的多目标路径提出了诸多命题,其核心是对人才质量的理念转变:高质量不仅源自学校教育形成的理论素养,还需要依托产业研发、创新激励与市场引导复合的多重驱动力,使得人才从合格的毕业生真正成为契合产业链、创新链需求的人力资源,真正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为我国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基础。

人工智能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人才链优化方向

当前,全球新型工业化进程进入新发展阶段,涌现出一批凸显高度跨界且迭代迅速的新兴技术,包括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数据科学、虚拟现实等,这一态势对人才链的高复合性、高集成性和高自我学习能力以及强大的理论与实操结合能力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新兴产业人才供给结构需要紧密呼应产业需求结构升级,人才供给的数量、质量、规格、类型和分布等,都会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进行相应调节。由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命题是:未来我国人才培养规划转型目标应该是重视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领域的知识交叉和合作,培养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专业复合度大、实践转化能力强和持续学习能力强的人才,将“实践导向”“产学合作”“持续学习理念”等贯穿于人才链建设的全过程。

围绕着AI技术创新相应的人才链建设,重点在于国家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性改革,要紧紧围绕技术前沿、市场动态与产业化发展需求,开展人工智能学科交叉平台建设与理论和实操能力高度复合的人才队伍建设。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本科教育的开端,可以追溯到2003年北京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立。在教育部公布的2022年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为“特设”专业,放在计算机类专业之下,可授予理学和工学学位。在较长一段时间,国内大学人工智能专业人才主要集中在计算机、控制学和数学相关专业,近年来部分高水平高等院校积极探索跨领域、跨学科的人才培养,设置了AI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的AI+X微专业,由高校和国内外AI头部科技企业联合授课,专业涵盖如AI+医疗、AI+教育、AI+艺术等多个领域,如智能医学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智能车辆工程、智能交通运输、认知智能等交叉学科融合专业。在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对AI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亟待教育部门在更多应用型大学和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上加强投入,围绕产业链重点难点与供应链安全的卡点堵点,把专业建在产业链和创新链上,根据产业需求,及时对专业设置和学生培养模式作动态调整,增加紧缺专业人才培养规模。

在中长期的引导政策上,需要以产业链为抓手立足供应链安全,针对性地梳理企业在各环节的用工需求,并前瞻性地捕捉新兴产业的动态变化趋势,预先研判以AI技术为代表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岗位需求。根据海外发展经验,AI人才的培养将高度依托专业技能人才的终身学习体系。AI产业等新兴产业的人才培养需要因产业变化而动态变化,这就要求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体系、制度与课程进行顶层设计,促进人才培养范式的深度改革。完善“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开展特级技师、首席技师评聘,制定高技能人才层级管理办法,打破制约人才成长的“天花板”。打造技能人才终身学习体系,依托产业园区及产教融合基地,面向新业态、新职业、新岗位,吸纳在岗技能人才“回炉再造”,与时俱进开展技术技能培训。

人才链“补链”对应用型高校建设提出新要求

近年来,教育部多次制定文件要求持续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学科建设目标与新兴产业需求动态之间高度契合,需要牢牢把握新兴产业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核心需求,灵活及时地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规划加以调整,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作深度匹配。同时增强基于社会和市场需求的专业建设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并以此推动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成果转化和应用、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工作,进而带动学校改革和事业发展全局,最终实现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输出。

现阶段的重点是国家职业本科教育的升级发展。按照中办、国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将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教育体系将更加完善,引领高职、拉动中职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在新发展阶段,面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学校应加强专业与产业对应、专业群与产业链对应,以契合当前技术创新趋势和技术预见的专业体系建设支撑并引领产业链的发展,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人才需求的精准对应。

新兴产业的产业链竞争背后是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竞争,是顶尖人才集聚度的竞争。面对这一重任,我们需要重点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破解“卡脖子”关键技术的研发需求,多措并举,推进新时代产业链、创新链所需要的人才链补链与强链,实现人才链建设与产业链升级之间的良性互动,提升优秀人才配置和一流人才培养造就能力,从而提升我国新兴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