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一纸禁令,能否禁了清明烧的那张“纸”?
分享至:
 (41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杰 林子璐 2024-03-28 13:17
摘要:移风易俗的前提是要承认民间社会有自身的延续性

清明将近,来自南通市的一纸禁令,让这个传统节日的话题热度比往年提前来了好几天。

3月26日,南通市发布《禁止制造、销售封建迷信殡葬用品的通告》,要求全市范围内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制造、销售冥币纸钱、纸扎实物等封建迷信殡葬用品。

不止南通今年清明节前,天津、辽宁凌源、黑龙江嫩江等多地出台了禁止生产销售封建迷信殡葬用品的相关规定。几年前,山西也曾公开征求意见,表示要“禁止生产和销售纸人、纸马、纸房、冥币等封建迷信丧葬用品”,一度引发热议。

放在殡葬改革的背景下看,政策目的很清楚,就是要倡导文明祭祀。初衷是好的,但简单的一纸禁令,未必能收获预期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在政令颁布与现实实践之间,并非天然就能令行禁止的状态。一项政策的施行效果,既和事情的紧迫程度、手段力度相关,也紧紧联系着相关人群的利益和感情。有时候,刚性的禁令虽然在短期内能取得一定效果,但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老百姓要是不服,也总能找到空子钻,最后硬生生变成了你查我躲的猫鼠游戏,显然背离了政策初衷。

清明祭祀传统习俗,汉代便有,数下来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与其说这是封建迷信,倒不如说这是让生者追思逝者、得以安慰的一种习俗,看起来祭祀的是祖先,关照的其实是现实的人。

文化人类学家柏桦曾在《烧钱:中国人生活世界中的物质精神》中写道,“烧纸在传授给我们关于价值的学问,它最终将世俗的价值(交换价值、使用价值、劳动价值)转变为真正的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个中寄蕴朴素大众感情,也有长期的历史传承,短期内靠刚性手段说禁就禁,恐怕并不现实。

当然,站在现代的立场上,烧纸被列为不文明祭扫习惯,有很多现实考虑,比如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尤其是容易引发火灾,这也是各地出台的殡葬管理条例中会提及“禁烧”的原因。移风易俗显然是必要的,但这关乎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变迁和转型,是件需要久久为功、并特别讲究方式方法的事。与其“一刀切”,不如用更柔性劝导的办法,有专家曾建议说,应当采取柔性、包容、循序渐进的管理方式,引导百姓逐步认可并进行自我调整。

个中差别与关键,在于政策制定要能因地制宜,既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同时也要考虑不同文化、不同人群的需求。比如,在城市里面,可能很多人会选择鲜花祭祖,甚至更新鲜的网络祭扫这样环保一些的方式,而农村里面可能会选择偏向传统的祭祀方式。

千百年来,民俗文化一直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演变,这是客观事实,也是规律,但清明节追思祖先的核心并没有变。移风易俗的前提是要承认民间社会有自身的延续性,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不妨再多一点耐心与时间。

栏目主编:朱珉迕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