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文创+ > 文章详情
我与金山农民画的渊源
分享至:
 (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汪观清 2024-03-22 12:30
摘要:她对我讲起,“现在枫泾有一条汪老师的河,叫观清河……。”

- 那年

1974年,正逢五七干校运动后期,当时整个社会都弥漫着政策引导下鼓励“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氛围。于是,我从干校回来后,也加入了到农村去学画的队伍。这,就是我和金山——这片艺术沃土产生关联的开端。

到农村后,我们这批“海滨新一代”(那个时代对青年的称号)接收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农村青年怎样把生产搞好。当时我被分配到金山县文化馆,那里有个干部在和农民一起画画,王金喜就在其中,我也加入,并在那里待了近两个月,算是把任务完成了。

其实,最初到乡下时,农民参与学画的积极性并不高,这是因为当时政策规定,农民必须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工分,凭借工分才能从公社领到生活费。如果我们把农民调出来画画,他们就没有工分可拿,也就没有了维持生活的经济来源。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多次找当地的公社和大队领导说明情况,最终他们接受了要“一手抓生产,一手搞文化”的理念,规定选去学画的农民同样可以记工分。如此想来,金山农民画能有今天的发展成就,着实离不开当时公社书记和大队书记冒风险所下的这一决定。

- 那景

农民学画的积极性问题解除后,我们在当地的一个村庄里,选定一所小房子作为画室。画室坐落在阡陌纵横间,门前由一条崎岖小路相连,丈量出农民到画室的距离,房间里起初只有一盏小灯照明,后来增加为两个日光灯。每当夜色深沉,田野中的这座小屋就会格外闪亮,这里常常聚集着十余个正在学画的农民。

我教过他们绘画的基本方法,但并不要求有透视、解剖、造型等方面的格外讲究;在色彩方面,我鼓励看到什么色彩就用什么色彩。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刺绣、剪纸、泥塑、皮影、漆绘等元素,这些其实都是从他们生活中来的,我只是赋予他们的想象以启发。

乡下的时光单调却也充实,渐渐地,我对那里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已经适应,以至回到原单位后,面对办公室的工作环境和开会的工作方式,反而感到不习惯了。所以,有一天我突发奇想地和王金喜商量,问他要不要再搞一个农民学画的点。他一听非常乐意,邀请我到他们枫泾那边去,这样可以离市区近一些。

我们的决定很快就得到了公社领导的批复,他很支持我们的想法。除我之外,一同去的还有画家韩和平,当时他大概有三十三岁,之前也有近十年没画画了。于是,我、王金喜还有韩和平三人,就一同来到了枫泾,教农民学画。在这之后不久,上级组织觉得我们工作进行得不错,就建议我去另一处地方再搞一个试点。

这次,我被调去的地方属于工厂区,环境较为艰苦,但我依旧愿意前往。也许是因为那个工厂在我的家乡徽州也有分布,因此我对它是有感情的吧。这一去就是两三年,不过每年有几个月,我还是会回到枫泾待上几天,因为我和那边的同事已经很熟悉,而且后来郑家声也加入其中,他们在枫泾教农民学画画,一下就坚持了七年。

- 那人

在枫泾设点这七年,前后共有46位画家去蹲点教学,包括中国美院的肖锋、宋韧夫妇,以及上海美术协会主席沈柔坚等。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要数英国记者韩素音(Elisabeth Comber)的到来——她提早察觉到商业画家和农民的结合是新鲜事儿,于是特地前往枫泾采访了一些农民。曹秀文就是当时被采访的对象之一,她作品中的明亮色彩和淳朴民风被记录在后来发出的新闻稿中。而这篇稿件向公众介绍的金山农民画,也登台成为表达上海文化的一张名片。

曹秀文《采药姑娘》

在枫泾农民画蹲点教学的画家中,刘旦宅和程十发是我很熟悉的两位老朋友。记忆中,刘旦宅是由教育出版社调去的:而程十发正是枫泾本地人,他曾跟着祖父在这里生活多年,后因父亲到松江做了医生,才随从离开,所以他对这里的一石一木还是有深刻记忆的。他曾这样风趣地向我描述枫泾的历史文化:枫泾位于浙江嘉善和上海松江之间,是吴越文化的交界处,在历史上它有时归到浙江,有时又归入上海,就像两个妈妈都喜欢的宝贝儿子,而我们就是它两家的两个“妈妈”。

在枫泾的那些年,我们与当地人也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情谊。犹记得,程十发很喜欢带着当地十五六岁的青年农民学画画,也领着他们读书诵诗。而这些农民也总是老师长老师短地叫着,哪怕家里有一点好吃的东西,也拿来让我们尝尝,有时这让我们感到“文革”后某种尊严感的回归,为此会非常激动。当然,我们也常常为当地农民送上画作,也都只是顺意而为罢了。多年后,有人问程十发,最喜欢自己哪一幅画?他说,是当年在金山农民家里作的那幅《九条鹿》,由此看来,那时的创作是他发自内心的热爱。

“五老”三十年后在金山农民画村再聚首,前排程十发,后排右起刘旦宅、汪观清、郑家声、韩和平。

金山农民画能有今天的发展成果,离不开吴彤章的引导者角色。我和他结识在一次写生工作中,后得知他转到了金山工作,便向文化馆领导提议将他借调过来,参与金山农民画的建设,以此接续我们这批画家离开金山后留下的农民画事业。随后,吴彤章加入,成立了金山农民画画院,担任首任院长,从此他和他的太太就全心投入到了农民画事业。如果说,在金山农民画的发展历程中,我们是开了一个头,那么,后来的引导工作就是由吴彤章开启的,他是一个功臣。

前段时间,我碰到了曹秀文,她对我讲起,“现在枫泾有一条汪老师的河,叫观清河,有一座韩和平的桥,我们纪念他,叫和平桥,我们的名誉村长是程十发,因为他是当地人。”虽然我和我的太太已经有些日子没再去过了,听到这些,不管那里现今如何,我们已是安慰。

🌾

汪观清(1931.2.21-)安徽歙县人。笔名耕牛莘堂主,自幼酷爱丹青,后到上海拜师学画,从事连环画创作30余年。现为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安徽新安画派研究会顾问、黄山画院名誉院长、美协上海分会理事。

(采访:王娜 整理:乔梦婷)

题图说明:1973年,汪观清(前排右二)与韩和平(前排右一)、郑家声(前排左一)在枫泾荷花塘前合影。

栏目主编:王娜 文字编辑:乔梦婷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