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学林随笔|人工智能时代,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密钥是什么
分享至:
 (13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李倩 2024-03-21 07:11
摘要:赋能青年创新人才

创新是自主的保证、发展的动力、品质的追求。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关键密钥是什么?先来看看国内外对创新人才描摹的画像。

有观点提出,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需具备五大素养,分别是人工智能素养、高阶思维、道德边界、韧性、设计规则。

有观点认为,创新人才必须是“T型人才”:既保证思考的广度,又有一技之长;既保证解决问题的深度,又保证解决问题的力度。

还有人提出“X型人才”理念:具备两门或两门以上的学科专业知识或领域的能力,并在知识深度、能力广度和思维创造性程度上能够自我迭代、灵活驾驭,勇于探索的创造驱动型人才。

有学者进一步明确,适应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最突出的特点是“两强一高”,即创新创业能力强、应用动手能力强、品德修养综合素质高。

通过上述画像不难发现,创新人才的特质指向高度重叠、关联,均强调价值信仰、创新意识、高阶思维、实践动手等。新形势下,可积极撬动教育“慢变量”革新,为青年创新人才培育与成长赋能。

第一,厚植家国情怀。

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主体赛、“揭榜挂帅”专项赛、红色专项活动、“黑科技”展示活动等组成,共吸引了全国2000多所高校、250多万学生、40余万件作品参赛。在获奖项目的背后,有一大批心怀“国之大者”“城之要者”的青年创新者。他们坚持“四个面向”“四个服务”,牢牢把握创新策源的所指所向,彰显了自立自强、奋发向上、追求卓越的时代追梦人风采。

实践一再证明,只有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才能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第二,磨砺意志品质。

“涉浅水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有别于一些人对创新创业的狭隘理解,“双创”更强调让青年在不确定性的竞争环境和复杂多变的压力挑战下,以项目驱动、团队作战的形式完成高阶性挑战任务。这既是严峻的考验,也是历练的机会。

从一定意义上说,“双创”需要热心肠和冷头脑,要有“疯子”的梦想和“傻子”的坚持。在“双创”实践中引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意品质、团队合作、组织协调、领导力、有效沟通等要素,以任务驱动、项目牵引为载体和途径,可以有效激发青年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自我驱动、自我赋能的成长姿态,进而磨砺和锤炼意志品质,提高韧性和逆商。

第三,锻造技能素养。

美国《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提出“轴翻转”概念,将“先知识后能力”反转为“先能力后知识”。同时,改革传统大学按照知识来划分不同院系归属的方法,代之以按照学生的不同能力进行划分,重新建构院系。

与之相伴,评估学生能力的不再是A、B、C这样单一考核的成绩单,而代之以大数据化方式,呈现实时的、动态的“技能值”成绩清单。这体现了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范式的一个重大转向,即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有用知识传授来实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慧的启迪以及健全人格的养成。

就创新人才而言,可基于问题与项目制的“做中学”“做中创”模式来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由一般性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浅表性学习向融高级知识、智慧、情感和信仰于一体的深度学习转变。

归根结底,要让青年在知行合一、手脑并用的实践中掌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四个to”:learn to know(不断学习以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learn to do(实践所学,尝试所想),learn to be(成为不同程度的创业者和创新者),learn to lead(培养团队领导力)。由此,理性思维的意识、批判质疑的眼光、勇于探究的行动、团结合作的能力可以得到淬炼与升华。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李倩)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夏斌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