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长三角 > 华东局 > 文章详情
到了安徽这个地方,没人敢自称文化人,连说话都轻言细语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储劲松 2024-03-14 17:34
摘要:不服气是不行的

山以龙眠为名,屈曲盘桓如青龙;山下的水也以龙眠为名,如白龙周折宛转。一山一水一青一白,一阳一阴一刚一柔,爻画斑斑错杂,蔚然成文章。

数回到桐城,每次总要择一高处,遥瞻龙眠山苍茫横阔,俯观龙眠河逶迤坦荡。每次都会想:龙眠居士李公麟的旧居,在哪一个山隈,哪一弯水曲,他家门前当年有几树油桐几丛水竹?也一次次地啧啧赞叹:龙山葱葱,龙水漪漪,气佳哉,一如庄子笔下的野马。

野马非马,田野间蒸腾的浮气也。

得龙眠山水涵养护佑,神秀所钟,桐城文气也郁郁然,浮浮然,百代不绝。

十五六岁的年纪,我在安庆城读书,其时脚迹尚未到过桐城,江南江北淮左淮右四十几位同窗里,很容易辨识桐城人。除了一口特别的平翘不分、边音鼻音不分、前鼻音后鼻音不分的桐城话,他们还自带光环,个个神采飞扬,连生在文化古城的安庆人也望尘莫及,何况我这长于山野未见过世面的人。桐城派主宰清代文坛两百余年,有天下文章在桐城之说;桐城巨子姚鼐的《登泰山记》就赫然印在初中语文课本里,供师生字斟句酌,疑义相与析;戴名世、方苞、姚鼐、刘大櫆诸公的名字响如夏雷,其生平事迹和主要著作列为必考内容;六尺巷的礼让典故流传至今,让一代代人高山仰止……文章有种,桐城崇高,于桐城人,我辈岂能不敬之畏之?

心里是服气的。

后来结识了更多的桐城人,无论男女老幼,无论高矮胖瘦,无论操持何种营生,他们的骄傲自信都与生俱来,他们的发奋努力也与生俱来。先贤的道德文章照耀着他们,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的功绩激励着他们,“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古训鞭策着他们,今天的桐城仍然元气充盈英才辈出,桐城派的传人在各个领域建立功勋,仅两院院士就有十六位之多。“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孟夫子之言于桐城人竟然失效。

不服气是不行的。

据说,桐城宜植油桐。在上古之世,每逢春四五月,此地桐花飘飞,粲如瑶华,烂如朝霞。这方土地,西周为桐国,汉代为桐乡,清代为人物鼎盛之邦,为桐城古文派渊薮,为世所仰慕的文章之都。后世文人如我,尽管素日以文章自命,来到圣地桐城,岂敢率尔操觚?岂敢自称作家?含毫而邈然,而赧然,连说话也是轻言细语的。

私底下以为,桐城派古文祖述六经和秦汉文章,摒弃绮靡柔弱的时文,遥遥呼应唐宋古文运动,所谓清真雅正,所谓讲究义理、考据和辞章,其实正是自《尚书》以来中国文章之正法和正统。方苞《狱中杂记》有司马迁笔意,姚鼐《登泰山记》有东坡先生遗风,方东树论诗著作《昭昧詹言》有宋人风度。

又以为,桐城文气,首萃龙眠山水,其次在文庙,又次在桐城中学。

2022年冬,与友人以文学的名义再聚桐城,重访文庙、六尺巷、桐城老街、博物馆诸旧游之地,又初次拜访了桐城中学。

那一天上午,风从桐中校园里簌簌吹过,吴汝纶手植的那一架紫藤,姚鼐亲栽的那一本银杏,以及水重阳、梧桐、苦槠的叶子沙沙复沙沙,仿佛桐中学子的诵书声。冬雨初落,时疏时密,润物细无声,落在半山阁、石刻柱、桐溪塥、钟楼、大门、吴汝纶雕像上,似前辈以身为范循循善诱。

站在草木青苍的校园里,静静品味广场石柱上镌刻的南北朝人名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为梁为柱罔不宜,志重远者,不师汝而师谁?”心中怔怔,若有所得,又似有所失。一扭头,忽然望见桐中创始者、晚清大文人和教育家吴汝纶手书的“勉成国器”四个大字,熠熠闪亮于门楣之上。那一刻,有一道闪电从我日渐混沌的身体中洞穿而过。

归来之后,常忆桐溪塥那一鞭清凌凌的水,以及水中那群文采斑斓自在悠游的锦鲤。想必,桐中之鱼非凡鱼,它们也有一肚子《春秋》《国语》,有一肚子风雅颂。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