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推行面向未来的教育,堵点在哪里?
分享至:
 (48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谢飞君 2024-03-14 07:22
摘要:张华考上了研究生,李萍自主创业,我当了技术工人:我们都有美好的前途。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委员代表提出要推行面向未来的教育。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在“委员通道”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全球的科学教育正朝着为创新而学转向,创新来自多样的大脑和行动,“打一场篮球、练一次合唱、做做家务、参加科创比赛,都在塑造孩子多样的大脑,增强心力,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都在为塑造创新人才增加可能性。”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也说,把AI训练成做题家是科学的进步,把人训练成做题家是教育的落后。

学校要推行面向未来的教育,要把孩子从重复的、无意义的刷题活动中解放出来,这样的呼吁每年都有,但这项工作在现实中却推进缓慢。堵点在哪里?

目前的教育评价坐标系中,希望学生通过努力学习保持优异成绩考上顶尖高校,几乎是学校、家长、社会孜孜以求的唯一目标。处于教育链中的任何一环,都要为此承担起对应的责任。因此,哪怕一些中小学已经意识到要增加学生的兴趣培养,但鉴于升学指标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最重要尺度,考试成绩也必然是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最重要标准。这个“指挥棒”不变,中、小学生疲于做题、疲于参加各种课外辅导和补习课程的现实就很难改变。

伴随着人工智能的飞跃发展,今年两会有更多的教育界专业人士发声,认为死记硬背的能力不再重要,需要关注学生特长,培养创新能力。在此之外,近几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数据也已发出信号——不少挤过高考“独木桥”的大学生们面临就业难,反而是中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高——2023年我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8.34%,这一数据已远高于众多大学名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但高职院校低普通高校一等的印象还是存在。在普遍的社会认知中,去高职院校往往是学生上不了普高而做出的“不得已”的选择;不少孩子进入了高职院校后,他们的家长还是会要求孩子继续学术学习,以读本科、读研究生作为下一个目标,类似的教育选择也从侧面说明社会对高职教育远未真正接纳。

笔者曾经采访过一所不一样的高职院校——义乌工商学院,首任院长贾少华的话至今令我印象深刻,“若让职高和普高一样侧重理论教育,只会让学生压抑、叛逆、自卑”,他对学生的要求是“就近取材”面向义乌小商品市场去做各种创业尝试,学校为此还设立了淘宝店的“钻石”和学校学分可以互相转换的规则。在这样的氛围下,这个高职院校每年的毕业生中都会有几百位“成熟”的淘宝店老板和年入上百万元的各类创业者。这些曾经“一上课就无精打采”的学生,不少在创业后体会到知识学习的重要性,重新主动学习经营管理。

在笔者看来,这应该是高职院校努力的方向。只有让高职院校的学生们找到做事的热情和信心,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成绩获得尊严,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家长、社会对高职院校低人一等的刻板印象。当高职教育有了更多可能性,我们的中小学才不会唯分数论,孩子们才可以不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真正像《新华字典》例句里描写的那样——“张华考上了研究生,李萍自主创业,我当了技术工人:我们都有美好的前途。”

栏目主编:朱珉迕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