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讨论稳就业,不能无视2亿灵活就业者的权益缺失
分享至:
 (10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谢飞君 2024-03-09 09:31
摘要:两会观察|对于那些吸纳了大量就业的行业、企业,出台新的监管措施也应充分调研、谨慎从事,不可头脑发热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针对稳就业,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明确,要“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行业企业支持”。

就业容量大的行业,除了制造业等传统行业外,不可忽视那些新经济模式下的新行业,它们有新的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就业形态也是新的。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等,就在此列。

根据2023年全国总工会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结果,全国职工总数约4.02亿人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有8400万人,如果把范围扩大到灵活就业人员,总人数已经达到2亿。当新就业形态已经在事实上成为就业的“蓄水池”“稳定器”,出台保障新就业群体权益的措施,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对稳就业意义重大。

政府工作报告也关注到了这些在今天日益重要的群体——报告明确指出,要分类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措施,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

就在两会前夕,一位在上海的外卖小哥在网上意外走红,他靠送外卖“月入过万”却非常节省,把绝大部分的收入用于供弟弟妹妹读书,言谈中流露出的对家人的爱以及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让弟弟妹妹读书改变命运的朴素期许,让很多人心生感动。

这位外卖小哥的讲述让人们意识到,虽然外卖作为新兴行业存在一些乱象,但它提供的岗位,为缺乏专业技能的农民工和缺乏工作经验的年轻人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也改变了不少家庭的经济状况,成为一部分人改善生活、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年轻人选择平台经济新业态,靠劳动为城市生活提供便利,促进服务业发展,也是很有价值的,不应被简单定性为“脱实向虚”。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目前新就业形态面临的“用时间换金钱”的现实。那位外卖小哥在采访中提到,他在冬天的夜晚都习惯开着窗户睡觉,“只为被冻醒后早点开工”。由此可见,这里的高收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高薪,而是以牺牲休息为代价换来的辛苦钱。也是因此,我们要正视外卖、快递等新就业形态给人们带来的机会,更要进一步保障他们作为劳动者的权益。

过去两年,相关工作已有所推进。2021年7月,人社部等八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规范了平台用工关系。2022年7月,人社部会同相关部门正式启动新就业形态群体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一年间,全国有668万名新就业形态人员被纳入职业伤害保障范围,获赔共计4.9亿元。今年1月下旬,人社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等六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工作的通知》,进一步为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难、多头跑,办理此类纠纷调查取证难、事实认定难和法律政策不完善等问题立规矩。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的积极表述,和两会上代表委员围绕相关问题的积极建言,再次释放了支持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的信号。新就业形态在工作特性、组织方式、权责认定等方面与传统就业形态有很多差别,对其的推动保障,也应当突破传统思路框架,因地制宜、因“业”制宜地予以考量谋划;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完善,也应被提上议事日程。

很多人已经期待,后续能通过推动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的修改,以全国统一立法的形式明确新就业形态劳动关系的性质、构成要件及劳动者权益保障措施,让更多外卖小哥那样的劳动者真正享有时代发展的红利。我们的观念也应当有足够的转变,面对新事物,不能一出问题就视作洪水猛兽,群起而攻之。对于那些吸纳了大量就业的行业、企业,出台新的监管措施也应充分调研、谨慎从事,切不可头脑发热、轻率决策。

当然,从本质上说,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在发展。稳企业才能稳就业,新就业形态背后的新经济形态,同样需要得到根本上的支持和保障。民营企业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新增就业,是我国吸纳和扩大就业的重要力量;新经济形态正在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今天,它们显然值得更多呵护。

栏目主编:朱珉迕 题图来源:新华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