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76岁非裔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很幸运,我没有受诺奖“诅咒”
分享至:
 (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施晨露 2024-03-07 20:35
摘要:“作家圈有一种说法,拿奖有时候是一种诅咒,有些人拿了奖之后就不再写了。很幸运,我不是这样。”

“我从来没有期待过诺贝尔文学奖。每年到了9月前后,你会听到各种各样的人说今年可能会是谁,但从来没有人说过有可能是我。我自己完全没想到拿这个奖,但是有一群人想到了,那就是决定颁奖的瑞典文学院。”3月7日下午,2021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在“思南文学之家”与上海读者面对面。

抵达上海的第三天,古尔纳显得更加松弛而游刃有余,尽管表情依旧严肃,但时不时的幽默之语常常引得满场读者发出笑声。

古尔纳接受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作家协会的礼物

写作的故事,就是人生的故事

“写作的起点是什么?”对于主持人、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黄昱宁的提问,古尔纳说:“回答如何开始写作,几乎等于要讲述我的人生故事。”一个简略的版本是,“写作并不是我从小的志向或梦想。不像我的7岁孙女告诉我,她计划开始写自己的回忆录了。”

现场一阵笑声后,古尔纳接着说:“我在学校时就会写一些小故事、小剧本,但真正开始考虑写作这件事是在我18岁前往英国之后。作为异乡人,周围的环境变得复杂、艰难,我要慢慢适应这样的环境,理解自己的处境,梳理自身和环境的关系,由此生发出创作自己故事的想法。开始写作时非常艰难,当时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作为一个作家在创作,不过,写作对我来说一直是充满乐趣,愿意去做的一件事。没有任何人强迫你成为作家,假如感受不到乐趣,在艰难的写作过程中,很容易放弃这件事。”

古尔纳在“思南文学之家”与上海读者面对面 施晨露摄

古尔纳的履历表上,往往如此介绍——处女作《离别的记忆》写于1987年,讲述了一场失败的起义,将人们带到非洲大陆;第二部作品是1988年的《朝圣者之路》,探索了流亡生活的多重现实……不过,古尔纳在现场纠正了这一时间线。“我不是30多岁才开始写作,23岁左右就已经开始写了。不过,第一本书从写出来到出版隔了很多年,就像我一直说的,选择写作从来不是一个很容易的职业,如果你的运气一直不好,或者自己不够坚持,很容易停止。我的第一本书从写出来到出版花了12年,等到出版,我已经是三十五六朝上的年纪。这本书出版之后,1987年出版《离别的记忆》、1988年出版《朝圣者之路》,一年一本,好像速度很快,其实是因为在第一本书出版前的那段时间,这些作品都已经写好了。”

离散、故乡,是古尔纳作品中集中的主题。不过,他强调,自己不仅写留在身后的故乡,也写当下生活的环境,“这不仅是我个人的生活经历,也是对我们所共处的这个时代的描写——我的经历也是几百万人背井离乡、离开祖祖辈辈生活之地的影子。人们有时候离开家乡是自愿的,有时候是被环境所迫,战争、暴力或贫穷,看起来是自愿离开家乡,但深究原因,还是别无选择,别无生路。”

不去想象读者,而是忠于自己

对于写作的技艺,古尔纳的原则是“不夸大其词,尽量用文字贴近自己原始的想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实践,不是去想读者读到这些文字是什么样的反应,而是更关注自己脑海里的想法,用什么样的方式表现出来,更贴近这个想法本来的面貌,这是我所做的事情。”

与古尔纳对谈的上海作协副主席孙甘露认为,古尔纳的小说是可以反复重读的,“古尔纳作品重要的特质是复杂,他涉及的主题非常复杂,而表述是明晰的,在呈现主题时,非常清晰地传达出复杂性。这一点在中文译本中也能充分感受到。”

上海作协副主席孙甘露

得知要与孙甘露进行这场对谈,古尔纳透露,他特意花时间找到孙甘露作品《呼吸》的英译本,“结构复杂,但故事让我着迷”。他提到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概念,“歌德读到了一些中国作家的作品,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过,真奇妙,我发现中国人是和我们一样的人。正是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方的人、发生在不同地方的事,其实跟我们身边的人和事是非常接近的。如果要说哪一种叙事传统或写作风格对我影响最大,很难剥离出来。我读过的、我经历的,成为共同的影响。未来,很有可能中国的文学也是影响我写作风格的来源之一。”

古尔纳在“思南文学之家”与上海读者面对面 施晨露摄

获奖前后,没有差别

对古尔纳来说,诺奖得主的身份是绕不开的话题。“诺贝尔文学奖带来奖金和更多的读者,对作者来说肯定是好事。不过,对我的生活、写作而言,获奖前后,没有差别。”古尔纳说,“作家圈有一种说法,拿奖有时候是一种诅咒,有些人拿了奖之后就不再写了。很幸运,我不是这样,我已经完成一部新作,明年就将出版。”

黄昱宁补充,这部新作也将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成为古尔纳在中国出版的第11部长篇小说。

古尔纳在“思南文学之家”与上海读者面对面

关于获奖的影响,孙甘露讲了一个小故事。“歌剧院里,一位男高音在舞台上演唱。一曲唱罢,底下听众热烈鼓掌,欢呼‘再来一个’。男高音受到鼓舞,又高歌一曲。听众又热烈鼓掌,欢呼‘再来一个’。如此三番,直到这位男高音唱得精疲力竭。他停下来,冲着观众席喊道:你们到底要我唱到什么时候?这时,观众席忽然有个人站起来说:‘唱到你唱准为止’。我觉得写作或得奖,大概也是类似的意思。”现场一阵笑声、掌声。

满场读者 施晨露摄

图片来源:除署名外,主办方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