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如何踏上世界科创发展战车?这个不止科创的科创周给出“解决方案”
分享至:
 (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柳森 2024-01-17 17:06
摘要:探讨中国科创未来的路。

日前,2023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科创周以“管理赋能 共同成长”为主题,汇聚了海内外近40位嘉宾,推出10余场主题论坛、科普文化活动,多场科创投融助力平台路演。

这背后既有一所商学院对于重大发展机遇的把握,复旦大学多个学科专家学者的跨界合作,也有一批有志于为科创事业打开局面、添砖加瓦的积极行动者。

他们试图通过多样的活动形式回答:如何踏上世界科创发展的战车?如何为打造科技创新人才高地,提供更有力的战略支撑?



探讨中国科创
未来的路

2020年,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以下简称“复旦管院”)院长陆雄文领衔学院十几位教授,走访了30多家科创企业。这些企业覆盖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大数据、新材料等颇具代表性和科技含量的领域。这番走访让陆雄文和同事被企业家的科创热情打动,也激发了他们进一步的思考。

他们发现,在不同的赛道和领域里,很多原创的、具有颠覆性意义的科技成果一旦被产业化、商业化,能够给所在行业带来革命性影响,形成上百亿元乃至上千亿元的产业规模。而这些技术成果的应用,不仅能带动其他行业转型升级,还能进一步带动更多领域的科技创新。所有这些成果,都将成为我国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新动力。

没有科创的突破,产业升级换代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没有科创的发展,就很难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占据先机。”深谙这一点的陆雄文提出了“无科创,无未来”的治院理念。此番站在2023复旦管院科创周开幕论坛现场,他更是道出“为未来探索科创在中国的道路”的决心。

如何为未来,而不只是为当下,探索科创在中国的道路?

在过去的一年中,复旦大学联合徐汇区政府、市属国企及市场化机构等,共同发起设立复旦科创母基金。复旦管院教职员工、学生校友纷纷在自己的研究和学习中,注入更多的科创属性。复旦管院还从战略层面建立起“科创生态圈”——引入投资、投行、律所、会计师事务所,各种专利、资产交易专业机构、平台,共同打造以复旦管院为核心的平台,助推科创事业的发展。如今呈现在大家面前的“科创周”,是上述“共同创业”阶段性成果的反映,更是为打开未来事业格局,吹响新一轮的“集结号”。

例如,本次科创周以“1+10+X”的形式展开科创活动。其中,“1”指科创周开幕讲坛,“10”指10场主题论坛与相关的研讨、对话活动,“X”指播客节、线下联展等一系列科普文化活动。创新的活动形式背后,“科创事业离不开科技、教育、人才等一系列经济社会条件支撑”的理念一以贯之。

作为开幕讲坛的重要部分,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Michael Levitt)在线分享了自己的研究观点和前沿洞察。

据迈克尔·莱维特介绍,ALPHAFOLD(DeepMind公司的一项人工智能程序)解决了一个困扰生物学界50年的难题:实现了对科学上已知的、几乎所有编目蛋白质结构的预测。“在传统药物研发过程中,从新药发现到推出,需要超过10年和超过20亿美元的成本。而基于最新的技术突破,在计算生物学和人工智能的综合应用下,计算机已经可以设计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越来越多的药物设计进程得以提速。这种方法相当成功,已有两种药物进入临床试验。”

陆雄文也十分关注人工智能领域在2023年获得的进展。在他看来,人工智能已经由早期的“认知时代”跨入“感知时代”,将扮演同移动互联网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的基础设施作用。伴随着这一科技革命的发生和发展,多个科技赛道正在相互交错、交融,形成巨大的能量,推动更多突破在每一个科技赛道上发生。

“未来的科技革命会改变这个时代,也肯定会改变我们。”陆雄文说,“所以,这次科创周的议程设置不仅是从管理角度出发,去支持和赋能科创事业,也希望每一位参与者在这些活动中经历、学习、体验,一起探讨未来五年、十年我们可能会面临什么、可以做什么,能不能在科创上获得一点主动权、争取比别人做得更好一点。”

助力科技带头人
成为“科创企业家”

很多人了解复旦管院的科创战略,始于创办于2020年11月的“复旦科创企业家营”。此后三年,科创企业家营已举办了七期,和MBA科创青干营、首届长三角聚劲科创大赛等一起,构建起颇具特色的科创投融助力平台。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围绕科创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企业内部不同的管理职级,科创企业人才培养项目矩阵初步形成。

通过这个矩阵可以看到,仅专注企业创始人级别的复旦科创企业家营,就汇聚了来自全国183家科创企业的200名学员,其中82%是创始人,硕博学历背景达81%。参与项目的科创学员企业呈现出鲜明的“硬科技”趋势。41.4%学员企业来自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8.7%来自生物产业,9.4%来自新材料产业。涉及的新兴产业还包括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

这样一批高水准的科技背景创业者汇聚在一起,逐步形成了硬核科技创业者的生态圈。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助力科技带头人成为“科创企业家”,成为复旦管院主动担负的使命。

科创周期间,学院联合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国资基金50人论坛、复旦大学药学院、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围绕国资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硬科技企业展开专题圆桌对话,并同时开展三场平行路演,链接项目与投资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路演现场,许多“科创人”是首度带着项目来到这个平台。他们通过这里,得到投资人的反馈、同行的经验,纷纷表示收获很大。

议及此番选择与管院合作,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陈浩明指出,当前我国已经到了由“生物医药大国”向“生物医药强国”跃升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无论是原创性产品、技术的研发,还是原创性理念、商业模式的涌现,都需要通过科创来实现。

陈浩明深知,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多方努力。“希望通过积极参与科创投融助力平台这样的活动,把好的项目介绍到平台,促进资本和项目之间的合作。也希望通过深入的交流,让老师们的原创性研究不止步于转化为单一的产品,而是有机会与多方资源对接,解决生产中的难题、找到攻克技术难关的方法。这样的双向奔赴、双向赋能,是十分有意义的。”

复旦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周璐表示:“人才是第一生产力。集结更多人才一起助力生物医药技术转化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和上海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急需一批既懂生物医药又懂管理的人才。相信与管院合作,会成为培养这一类人才的好契机。

在科创周“科创先锋论坛”上,卫星和无线通信专家、欧洲卫星公司商务拓展负责人Patrick Wong分享了“王安电脑”创始人的传奇故事。他以王安电脑盛极而衰的教训传递启示:“任何技术或产品不可能永远处于风口。始终为用户带来价值创新,才是公司实现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复旦管院管理科学系王安宇副教授带来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汽车雨刮器的故事。回顾历史,王安宇发现,一个成功的发明者未必能成为一个成功的CEO、创业者,伟大的发明也未必等同于很多财富。实现从技术专家到技术创业者的跨越,是摆在所有科创人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

创业者的韧性,来自资源在同一时刻的多方向配置。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技术创业者’,热情不能只放在技术上,还要放在商业上。忽视产品与客户需求的高度匹配,注定要付出代价。”王安宇希望创业者们能多从商界传奇人物的故事中汲取经验,“光强调执行力‘强’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充满智慧的执行力。

培养更多科学家式的
未来新人

除了各种主题的论坛、课题分享、圆桌会议,“科创周”还特设了“共振——与科创同行”线下特展、“开挂·不止科创”首届播客节等面向全龄段公众的科普文化活动。

“共振——与科创同行”特展的灵感源于,“不同领域的学科,包括生物、化学、物理、天文、地理、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都可以用艺术呈现”。为此,策展团队专门邀请不同领域的复旦青年科学家、学院科创校友创作、选送作品,并通过多样的视觉形式,呈现他们的科研、科创实践成果。希望这样的多元呈现,不仅能够推动观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还能给艺术本身带来更丰富的可能性。

“开挂·不止科创”首届播客节围绕着“拨动宇宙的琴弦”“镜像与真实 科幻与写作”“在自然中回到世界本身”“在雾灯中建桥”四大主题展开对话,并通过线上直播、播客节目制作等多种形式呈现对话过程。

重庆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90后抖音科普大V”周思益,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博士后、科普创业者王坤,科幻作家、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崔小芮,作品《火星上的祝融》入围2023“雨果奖”的复旦管院本科校友王侃瑜,上海辰山植物园科普部部长王西敏,同济大学退休物理教授、B站2022年度百大up主吴於人……嘉宾阵容一经公布,便让播客节成为整个科创周期间最具人气的活动。

在上海,同济大学退休教授吴於人因以“不刷题的吴姥姥”为网名、在多家自媒体平台传播硬核科普物理知识而享有盛誉。在对话现场,面对热情的青少年听众和家长们,吴於人分享了自己对中国科学教育的反思,以“姥姥”般的亲切和蔼,嘱咐家长们一定要提供环境和土壤,从最简单的小实验物料和生活中的现象开始,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自己要学是最重要的。孩子们有了好奇心,有了自己想学的愿望,学到的知识就会融会贯通,提升包括思维品质、诚信、耐心、毅力在内的综合素养。”

她还以自己遇见的“未来科学家”“好苗子”为例,启发家长走出“低效刷题”的怪圈。“做题和考试都是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考试本身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聪明地应付考试。如果孩子能以做研究的心态来做题目,应付考试一定不在话下。

如今,吴於人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寻找和培养更多科学家式的人”。“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但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式的人。只要善思善行,敢当敢为,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家长,都可以像科学家一样去思考,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平实的话语与勉励,在现场引发共鸣。

整合不同领域的认知,才能拥有不拘一格的创新力,踏上与科创共成长的道路。”这句来自“共振——与科创同行”特展现场的解说词,道出了“科创周”的精髓,相信也会为更多观众点燃心中的那一束光,踏上与科创共振、同行的旅程。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中图片均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