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品牌 > 企示录 > 文章详情
科创漕河泾:下好开发区创新发展“先手棋”
分享至:
 (3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丹璐 2024-01-02 09:06
摘要:厚植多元主体融合发展新生态,培育产业发展“核爆点”

2023年已经挥别,2024年正在开启。在过去的一年里,ChatGPT引爆全球人工智能热潮,第六次科技革命星火蔓延,引发人们对未来科技创新和技术发展的大胆畅想。

在过去的一年,漕河泾开发区聚焦科技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创新大潮,深度融入“0—1—10—100”科技创新全过程,瞄准高风险、高价值的重大“产业命题”,向顶尖科学家、高质量孵化、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颠覆性技术、功能性平台、未来产业主动“出招”。

上世纪80年代,漕河泾开发区从微电子工业起步,历经数次转型,在上海产业发展版图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漕河泾开发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历经40年的发展,承担着上海产业发展的重大使命。而今,她又有了一重新的身份: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漕河泾开发区有深厚的创新底蕴,高举“科创”旗帜,是漕河泾开发区的时代使命。新时代,漕河泾开发区将砥砺奋进再启程。

激发原始创新“活力源”

《黑天鹅》作者塔勒布认为,非对称性风险会给系统带来不确定性,只有实现“风险共担”,将每一个参与者都纳入风险系统,集体才能做出最优的决策,人类社会和世界才可以持续地稳定运行。

科技创新,从本质上讲是高风险活动,越是对生产力发展具有重大突破意义的创新,其风险程度往往越高。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需要具备科技创新全链条系统观、全局观,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让科技创新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参与者都有面对风险的勇气担当和责任利益。

聚焦0到1基础研究阶段,园区通过加大投入,支持科学家、企业家面向高风险、高价值的科学和技术难题。典型案例是漕河泾开发区联合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打造面向长三角颠覆性技术筛选培育的“上海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该中心将在面向全球形成颠覆性技术创新网络的关键节点,针对改变“游戏规则”的关键核心技术,通过全球化布局、开放式发现、逻辑式评价、滚动式支持、接力式加速等颠覆性技术创新运行管理机制,成立“颠覆性技术”项目孵化中心,筛选和培育一批标志性项目,搭建“颠覆性技术”项目投资平台,以“国家颠覆性技术专项+基金”的形式加速成果转化,打造颠覆性技术成果加速和转化基地。

上海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揭牌

聚焦1到10创新成果转化阶段,园区发挥产业资源优势、专业服务优势、耐心资本优势,建立多元主体参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符合科技创新特征的新机制。2023年漕河泾开发区规划引进一批关键项目,如国家级生物医药研发平台、上海科学智能创新中心、香港大学交叉学科国际研究院等。

在开展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颠覆性研究落地同时,漕河泾开发区汇聚了充沛的创新资源。如何将创新资源转化为产业成果是关键。以香港大学交叉学科国际研究院(产业转化中心)为例,这一产业转化中心将是香港大学在中国长三角区域的重要“落子”,通过打造拥有香港大学特色的产业合作模式,推动高新知识转移、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和落地发展。

未来五年,漕河泾开发区将携手政府产业主管部门、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及各类市场主体,发挥国资国企资源撬动能力,在科创领域投资百亿元,重点聚焦大模型、人形机器人、生物医药、集成电路、颠覆性技术,培育产业发展的“核爆点”。

敢于改革突破“吃螃蟹”

漕河泾开发区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自1984年发展至今,经历过多次产业迭代升级,一直走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最前沿。漕河泾能够保持活力的秘诀之一就是根植改革“基因”。

产业园区竞争力和生命力的核心要素是创新。要保持产业园区的比较优势和领先优势,不能把发展停留于现有总量或规模的质量尺度上,不能停留于对别人的学习模仿和跟跑上,不能停留于核心技术和关键能力对他人的过度依赖上,而要依靠自身的改革和创新。

为开启园区新一轮转型升级,漕河泾开发区正在推进“轻资产、强服务、活机制”重点改革任务,简单来说,就是实施“轻重资产分离模式”,加快漕河泾开发区市场化改革,提高服务专业程度,灵活机制推进创新发展。

轻资产运营模式最早是由美国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提出,是指企业聚焦于核心业务,以相对轻资产实现带动全局的运营模式。近年来,轻资产运营模式已经成为国内产业园区转型大趋势,通过聚焦核心业务,强化专业能力,实现可复制矩阵式扩张成为园区发展的主流模式之一。

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为契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抓手,漕河泾开发区的“轻资产、强服务、活机制”改革将有助于其盘活存量资产,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产运营回报率,带动园区内企业创新发展。

未来,漕河泾开发区将联合更多国际顶级投资机构和创业孵化机构共同建设高质量孵化器,助力硬科技企业培育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推动孵化器运营团队高效能、可持续地融入孵化器建设运营,漕河泾开发区对运营团队引入市场机制,实行新型激励办法,根据孵化成效实施阶梯式奖励、超额利润分享等机制,以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孵化培育新模式。

打造创新人才“强磁场”

实现创新发展,人才是第一资源。在漕河泾开发区今年的重大科创项目清单上,一个个“响当当”的顶尖科学家的名字跃然纸上。

实际上,漕河泾开发区的人才资源十分丰富,既有国家级实验平台、中国科学院相关院所等科研机构,又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一流高校,还有院士工作站等机构和大批国际国内巨头企业,怎样融合好这些资源,发挥好多元主体的优势,是园区需要深度思考的课题。

在近年的科创探索中,聚焦人才培育工程,漕河泾开发区坚持汇聚顶尖科学家和专业人才要义,推出了未来人才“雁阵计划”,构建漕河泾开发区高校人才培育实践基地,支持开发区企业与高校联合培养高等教育学术和技术人才。

用一组数字来呈现:2023年,漕河泾开发区举办各类招聘会61场,参会企业3167家次,沉淀产业人才简历4万份;举办各类培训315场,参训人才2万人;为2.3万人提供人事人才服务;开展“人才绿洲”品牌线上、线下园区人才社群活动88场。

此外,漕河泾开发区还在探索建立园区人才大数据管理系统,上线“人才绿洲”数智平台,提供8大模块30项智能服务场景,覆盖人力资源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初步形成包含17个模型、1.19亿条数据资产的平台,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提升人才服务质量。

构建国内高能级人才集聚新优势,漕河泾开发区以国际化高校、市场主体,探索国际人才归国创新创业新途径,形成人才引育的“磁效应”,以高能级科研机构、颠覆性中心作为大引擎,增强国内人才集聚的“场效应”,并实施漕河泾开发区“科学家计划”,为科学家等高层次人才服务提供保障机制。

营造企业创新“生态圈”

下好开发区创新发展的“先手棋”,基础工作、专业人才已经就位,园区还能为科创主体提供什么服务?漕河泾开发区从厚植多元主体融合发展新生态入手。

创新生态之于企业,犹如阳光雨露。漕河泾开发区坚持构建“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优化产业环境,推动科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加速成长。

TECOM国际创新社群大会在漕河泾举办

创新成本高、创新效率低是大部分中小科创企业面临的难题。漕河泾开发区通过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实现创新资源共享,支持创新企业轻资产发展的创新生态。例如,漕河泾开发区与上海徐汇百羿医学创新转化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合作建设医疗芯片创新转化平台,将为医疗器械企业提供医疗芯片和传感器为核心的设计软硬件整体解决方案,共同致力于医疗芯片和传感器的研发和商业化,为中国医疗器械公司实现中国芯贡献力量。

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则需要整合产业链资源,增加上下游企业合作机会。鼓励大企业开放供应链、产业链,带动中小企业形成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漕河泾开发区联合闵行区政府、华为、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建的全国首个“上海昇思创新中心”,围绕场景创新需求联合攻关、应用创新孵化,打造基于开源AI框架的大模型产业赋能中心。

投资生态也是创新生态的重要支撑。科学家敢干、资本家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的创新需要各方资源配置支持,尤其是长周期的硬科技、颠覆性技术研发,需要耐心资本、长期资本的呵护。为此,漕河泾开发区协同上海园区高质量发展基金等58家合作基金公司、22家银行、3家证券公司,形成矩阵式投资加速体系,同时与若干优质风险投资基金建立联投、跟投机制,提高赋能能力。

未来,漕河泾开发区将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着力提升园区发展能级和竞争力;聚焦产业前沿方向,提升战略产业预见性,集聚全球顶尖科技人才,加强研究成果的培育和转化,完善科创服务体系,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打造科创大引擎,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主阵地、人才高地、产业策源地;积极参与全球科技协同创新,力争跻身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行列。

漕河泾科创嘉年华

栏目主编:崔家琛 文字编辑:崔家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