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经济 > 财经连线 > 文章详情
在“四叶草”看中国经济增长
分享至:
 (502)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宰飞 2023-11-12 07:21
摘要:进博会启示录(上)


进博会会期只有6天,但它带动的交易将延续一整年;进博会的物理空间只在上海西郊的“四叶草”,但从这里能窥见整个中国经济与外部互动的冷暖。

暂且不去理那些密密麻麻的统计数据,先跟着进博会的几位参与者逛一逛。

在俄罗斯展台,“斯味特拉”冰激凌的中国区负责人铁木尔一句话也不介绍,先给记者递上了一袋冰激凌。“吃!”他习惯于“用事实说话”。在上一届进博会上,他用同样的方法征服了盒马鲜生的采购总监,一举打入中国线下零售市场。今年,“斯味特拉”在华销量涨了4倍。

“机遇、机遇、机遇……”在和解放日报记者20分钟的访谈里,通用汽车全球执行副总裁柏历总共说了19次“机遇”,都是针对中国市场。在他看来,中国的机遇如此之多,即使再小的细分市场也有足够大的天地。

本届进博会上通用展出的GMC育空全尺寸SUV。孟雨涵 摄

在美国精油企业多特瑞展台,展区负责人陈轶珺显然有点忙不过来,一边要招呼络绎来访的记者,一边要接待前来参观的交易团和政府官员,更别说展台前几十位试用产品的专业观众。

今年的进博会是疫情结束后的第一届,国际参展商数量远超过去三届,国内采购商的购买热情也被充分释放。据统计,本届进博会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比上届增长6.7%,达784.1亿美元,为历届之最。

就在进博会召开期间,海关总署发布10月份外贸数据,当月我国进口额同比增长3%(以美元计价),逆转了此前数月的下降局面,连一些惯于频频唱衰中国经济的西方媒体也不得不承认:“这表明中国政府的刺激措施正开始转化为更健康的家庭和企业支出。”

家庭和企业支出拉动了GDP增长。也是在进博会召开期间,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预测,我国全年5%的增速有望顺利实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认为,2023年中国经济将增长5.4%。

即使不看这些数据,就从进博会上采购商手中电话不停响起的铃声里,从交易团成员每日数万步的计数里,从展台前围了若干层或问询或倾听的观众里,也能感受到中国经济那股向上的力量。

11月7日,踏入“四叶草”3号馆,上海电气的业务经理徐昊瑀把一整个下午都泡在了技术装备展上。他依次走进日立能源、西门子、通用电气、施耐德……一边看产品,一边思索那个萦绕在他心头的问题:我们从这些国际巨头身上学到过什么,还能再学什么?

在进博会上,像徐昊瑀这样的专业技术人士不在少数,有些甚至从数千里外赶来,只为看看当前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和解决方案,他们的到来也许无法化为进博会直接的交易额,但是意义同样重大。

交易额无论大小均为当期,它能提升当年GDP,但支撑经济长期增长的,显然还有更深层的东西。国外有一种悲观论调认为,中国从改革开放至今所经历的增长期已经结束,未来面临的将是像日本一样的长期停滞。

在过去几个世纪里,经济增长问题,如 “一国为什么穷?一国为什么富?”,让许多智者着迷。一位经济学家说:一旦开始思考这些,就很难再思考其他了。

今天我们把经济的持续增长似乎看成司空见惯,其实这只是近300年来的事情。经济史学家安格斯·麦迪逊甚至指出,从公元500年到1500年的千年里,全球经济增长接近为零。西罗马帝国的一个农民如果沉睡1000年后醒来,将发现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后代跟他当年的生活水平基本无异。

直到英国工业革命,一项又一项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才推动了西欧经济持续增长。近几十年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认为:经济长期增长的引擎是技术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对这个论断深有共识。

欧莱雅展台里,展出了带有末端力控的自适应机器人技术应用。海沙尔 摄

11月7日在进博会上,徐昊瑀说,改革开放以后,西门子、通用电气、施耐德这些国际巨头进入中国,和上海不少科技企业成立了合资公司,由此带动了本土技术进步。后来这些合资企业中的一些归入上海电气旗下,可以说上海电气从它们身上受益良多。他说:“今天这些国际巨头依然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1月8日,上海电气又与日立能源签署协议,成立合资公司,为远海风电输送提供解决方案。对企业来说,一项新技术将推向市场;对于宏观经济来说,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这正是进博会超越交易的另一层价值——加速技术扩散,从而在长周期内推动经济增长。

进博会是一台贸易展会,但贸易始终与政治关联。

今年有许多人观察到了一个显著的变化,美国联邦政府首次以官方名义参加进博会,并设立了美国食品与农业馆。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11月6日亲临展馆,并对媒体发表了一通关于合作和竞争的谈话。

同样在进博会上,7年来首位访华的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追忆,50年前几乎相同的日期,时任澳大利亚总理惠特拉姆首次访华,书写了澳中外交、经贸的篇章。

进博会塞尔维亚展台的面包。面包在塞尔维亚是喜悦、幸福、团结的象征。 孟雨涵摄

从第一届进博会至今,关于开放与封闭、牵手与松手的讨论从未断绝。11月6日,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上,知名学者郑永年被主持人问道:“关于逆全球化,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至关重要。作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中国未来的发展不仅需要内部环境,同样需要外部环境。

郑永年卖了个关子,他说:“对这个问题我有两个看法:一个是悲观的,另一个是乐观的。我先说悲观的,下个环节再说乐观的。”

令人对经济全球化心生疑虑的事实,这些年我们已经见了很多:高额关税、强迫企业转移供应链、补贴国内制造业、限制进出口、限制资金流动……外部环境持续紧张,“脱钩断链”之声不绝于耳,以致《经济学人》日前在一篇封面文章中发问:“自由市场已成历史了吗?”

乐观的消息在哪里呢?在论坛临近结束时,郑永年给出了他的答案——单边开放,也就是主动打开大门,哪怕他人筑起深沟和高墙。

全世界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际级博览会,其实就是主动开放之举。开放顺应资本逻辑,因为资本是要流动的;开放顺应科技逻辑,因为伴随人类交往,技术、发明、创意从未被限制在特定区域;开放顺应市场逻辑,因为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市场。

“简单地说,单边开放可以利用资本逻辑、科技逻辑、市场逻辑来克服西方反华力量的政治和行政干预。”他说。

正是源于这些逻辑,即使面临一些严苛的限制,AMD、英伟达、阿斯麦等芯片行业巨头依然设法向中国出口合规的产品。阿斯麦财报显示,2023年三季度,中国大陆地区营收占比增至46%,从第四大市场跃居至第一大市场。在进博会上,AMD展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款MI210是我们唯一可以出口到中国的人工智能芯片,因为其他几款产品上个月又被‘卡’住了。”说话时,他满含着无奈。

面对地缘政治风险,并非只有无奈,一些企业有自己的长期抗风险策略。在进博会德国蔡司展台,大中华区副总裁张育薪说:“我们不是把中国当作大卖场,而是当作蔡司全球战略的组成部分。”12年前,蔡司在中国上海建立了全球第一个海外研发中心。12年间,中国技术融入了蔡司全球业务、服务于全球市场,因而变得不可或缺。

国家也是如此,开放、融通只会让它更强大。郑永年的结论是:国与国的竞争,核心在于谁比谁更加开放,而不是谁比谁更加封闭。他说:“从历史上看,我们相信未来属于那个更加开放的国家,而不是那个更加封闭的国家。”

以进口为主题、以开放为主旋律的进博会,是中国带给自身和世界的乐观答案。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