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文脉融汇成风化人: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大舞台彰显新成就
分享至:
 (220)
 (7)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简工博 施晨露 2022-06-14 06:30
摘要:红色基因、海派魅力、江南风韵

久违的钢琴声重新响起。

6月1日,上海全面恢复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第一天,虹桥路1650号上海芭蕾舞团排练厅里,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带着30位演员,开启基本功训练。从30多平方米的宿舍回到宽敞明亮的排练厅,演员们又能从踮脚、压腿到旋转、大跳。

6月1日,伴随或悠扬婉转或跳跃灵动的钢琴声,上海芭蕾舞团的30多名演员在团长辛丽丽的带领下,准时开始了两个月来的第一次集体训练。董天晔 摄影

位于徐汇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的上海米哈游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年轻的文化创意人才重返工作岗位。前一天,在全球拥有高知名度的米哈游产品《原神》开启最新一次版本更新,惊艳众人的“云堇”和《神女劈观》之后,新角色“夜兰”在期待中登场。

上海舞步不停。最近五年,上海着力塑造具有红色基因、海派魅力、江南风韵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城市精神品格成风化人,构筑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在上海这座大舞台上,“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喜欢上海的理由,就在文化流淌之处。

“码头”“源头”“潮头”

今年1月23日下午,雨中的美琪大戏院门口,观众打着伞排着长长的队伍有序入场,这是上海歌舞团原创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第400场演出。留言板上写着“电波值得”“舞剧天花板”“愿电波永不消逝”,有“00后”观众说:“电波陪伴我从18岁到20岁,我也会陪伴它从400场到500场”。

1月23日,驻场版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迎来第400场演出。观众纷纷在留言板上写下一路陪伴的感受。蒋迪雯 摄影

上海是全国文艺重镇。五年来,沪上文艺界完成百部精品创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串起“上海出品”文艺精品的主线,《永不消逝的电波》是其中典型——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融入,让舞台上的“电波”极具辨识度。“当我们用守正创新的舞台审美,赋予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故事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年轻观众不仅愿意接受,并且能产生巨大共鸣。”饰演“兰芬”的上海歌舞团荣典·首席演员朱洁静说。

“80%以上的编辑是80后、90后年轻人,80%以上拥有相关专业硕士以上学历。”年轻化、专业化,是2019年8月挂牌成立的“上海市党的诞生地主题出版中心”30多位编辑的写照。在上海,年轻人编、年轻人读“党的诞生地”图书,成为一股潮流。《革命者》《火种——寻找中国复兴之路》《文献中的百年党史》《千里江山图》等优秀图书串联历史、展望未来;上海作协发起的“红色起点”“红色足迹”主题创作项目接连奉献佳作,并同步开发有声书。

上海中心朵云书院·旗舰店。蒋迪雯 摄影

“可能没有第二个城市会把这样重要的位置给一家书店,这是离天空最近的书店。”2019年8月,朵云书院·旗舰店在上海中心大厦52层开业,浙江作家余华站在店堂中央感慨道。

眼下,这家书店正在展出“拥抱被忽略的情绪皱褶——心理健康科普艺术展”,新展“与《收获》同行——《收获》创刊65周年特展”不日上新。“书店不仅是提供展陈的场地,更希望以空间为载体生发出新的文化内容。”世纪朵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凌云说。

跨界、碰撞、融合而创造出新的文化内容,这在上海源源不断。兰心大戏院旁,2020年12月开业的朵云书院·戏剧店书店不仅举办讲座、读者见面会,还上演“不插电”音乐会、戏剧工作坊。书店一层摆着“演艺大世界”售票机,市民可以在这里浏览剧目,购买补贴票。

距离外滩不远的汉口路650号亚洲大厦,常有全国各地的年轻人慕名而来。这幢21层高的写字楼,近年进驻了16家不同类型的演艺空间,2020年8月以来演出2500场,观众27万人次。环境式驻演音乐剧《阿波罗尼亚》一年演了380场,接待观众逾4.3万人次,在上海获得成功后又复制至长沙、成都等城市。

亚洲大厦不是个例。2018年以来,人民广场周边1.5平方公里区域及外滩、创意码头、世博滨江、新天地、复兴路,“一中心、五集群”的“演艺大世界”格局渐成规模。

2019年5月,《上海市演艺新空间营运标准》出台,让分布在商场、地铁站、书店、楼宇的“演艺新空间”雨后春笋般出现。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共举办营业性演出38366场,几乎追平疫情前2019年的38960场。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超过100场演出可供观众选择。

共建共享品质生活

华灯初上,浦东新区迎春路、合欢路、锦绣路与世纪大道围合的成片树林中,一座乳白色建筑透出暖色灯光——这是即将开放的上海图书馆东馆,徐冰等10位中外知名当代艺术家围绕图书馆进行创作,这里也是全球范围内新开馆艺术品规模最大、艺术家参与最多的公共图书馆之一。“国际上一座公共建筑至少有1%的成本投入于艺术品。”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说,这不仅是营造阅读环境,更是融入城市的公共艺术品。

上海图书馆东馆。图片来源:新华社

同一区域,上海博物馆东馆正在紧张建设中,与周边的上海科技馆、东方艺术中心等形成上海又一片互联互通的文化高地。遥望后滩地区,以“中国扇”为造型的上海大歌剧院计划于2024年年底前完工交付,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着力打造“世纪精品”。

一批具有国际水准、体现上海特色的标志性文化设施载体,吸引国际高质量文化资源集聚,提升上海文化意义上的“核心功能”。

上海浦东美术馆。图片来源:新华社

去年7月,位于小陆家嘴滨江核心区的浦东美术馆开馆,三个大展同时推出。业内人士感叹“其中任一个展览就足以成为世界级美术馆的重磅,上海一次办了三个”。

毗邻东方明珠、面向黄浦江,浦东美术馆占据了小陆家嘴地区最后一块土地。关注市民对艺术文化的美好追求,建设高品质城市公共文化客厅,上海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蓝天白云、江鸥汽笛、巨大的厂房和高耸的塔吊耸立在黄浦江畔。百余年前,杨浦滨江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如今,滨江区域被打通,市民在这里跑步、骑车、拍照——昔日工业锈带成生活秀带。

上海因水而生,因水而兴。黄浦江45公里滨江公共岸线、苏州河42公里公共岸线近年相继贯通,市民不仅能在“一江一河”散步、赏景,也能在昔日老厂房改造的空间看展览,在滨江的休闲驿站阅读、学习、头脑风暴——上海证明,在城市也能诗意栖居。

不仅如此,上海市民家门口的文化生活越过越精彩。2019年底,上海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中心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目标。去年3月,曾被热情市民“秒光”的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市民艺术夜校,春季班开班,除群艺馆本部外,新增静安、徐汇、长宁、虹口四个区分校,46门课程不乏汉服舞、相声、巴扬琴等小众课程。下半年,又有5个区开设分校。

历史文脉有机传承

上海按下“重启”键后,年轻人纷纷在社交媒体晒出在武康大楼“打卡”的照片。蓝天白云之下,这幢历经百年风雨的大楼,犹如一艘昂首大船,破海而出。

上海武康大楼。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几年前想要拍到一张漂亮的武康大楼照片几乎不可能:杂乱的架空电线切割着天空,不锈钢防盗窗、空调外挂机如补丁挂满大楼,路边各式立杆挡住了建筑的浮雕细节……

2018年起,上海启动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行动。次年1月25日,武康大楼周边盘踞空中的“蜘蛛网”全部入地,这幢历史建筑重现完整身姿。

武康大楼只是一个缩影。市级历史风貌保护道路新华路,累计完成电缆入地4.76公里、割接空中信息线缆422根,拔杆292根、立杆77根。如今2.2公里路段,只见350余株梧桐树交织掩映身后的历史建筑。随着这项行动持续推进,上海的天际线越发清朗,“城市表情”更加灿烂。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期间表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

武康大楼底楼的陈列室中,可以了解聂耳曾在这里试弹《义勇军进行曲》;大楼对面,是宋庆龄故居;向周边步行,会路过巴金、柯灵、张乐平等人故居……这一大片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年轻人可以打卡历史建筑,读到历史故事,也能消费文创雪糕、潮流单品。

在上海,既可触摸历史,又能拥抱未来。位于四川北路的“今潮8弄”,是典型的新式石库门里弄住宅,其中数十栋老建筑始建于百年前,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一大批文化人士曾活跃于此。在原址修复、修旧如旧的基础上,一批文创、演出、展览被引入其中。

上海用实践证明,城市历史文脉是活着的,与当下的城市生活产生关联,给予未来发展以文化滋养。

蒋迪雯 摄影

一大会址的石库门老建筑旁,矗立起中共一大纪念馆新馆,融入繁华的新天地商圈;千年历史的龙华塔与龙华烈士陵园相伴,环绕的天钥桥路、龙华路、宛平南路车流涌动;团中央机关旧址所在的渔阳里,一墙之隔是上海Z世代喜欢的融合商业体淮海TX……难怪有人说,红色文化在上海不是高高在上让你不敢触碰,而是浸润在城市细节中让你感同身受。

去年6月,《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 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明确提出:“使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交相辉映中激发创造活力,在世界文化交融激荡中绽放独特光彩。”

去年10月,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万年长春——上海历代书画艺术特展”迎来在上海参加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的中外嘉宾。从描绘黄浦江的《曲水园图》到泰戈尔的毛笔画,他们感叹上海文化的包容、开放和创新。第一次来到上海的肯尼亚卡拉蒂纳大学讲师秦肯说,“希望世界更好地通过上海这个窗口认识和研究中国;中国的故事与文化也能更好地向世界传播。”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7)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