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王汝刚说,“这是我的一个梦想”
分享至:
 (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诸葛漪 2021-12-24 19:29
摘要:做一部叫得响的戏

“一些戏演了几年就消失了,我们想把《上海的声音》传下去,做一部叫得响的戏。”12月23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滑稽戏《上海的声音》专家研讨会上,《上海的声音》主演王汝刚说,“这是我的一个梦想,把《上海的声音》打造成《新七十二家房客》。”

从“鸡肫皮甲鱼壳”到“电冰箱、电视机有伐”,再到“快递”“饿了么”……滑稽戏《上海的声音》用上海里弄最具代表性的声音折射城市悄然变化:根发坚持几十年开烟纸店,是在等待他在此失踪的女儿;粪船上工作的船娘,嫁给打架出名的塑料头;吕艳萍一心逼丈夫给自己一个“好日子”;插队的小明回城了,却是在里弄加工组钉胸罩扣子,他边钉扣子,边写诗怀念他的诗与远方。《上海的声音》作为上海人民滑稽剧团、上海青艺滑稽剧团撤二建一,成立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上海市人民滑稽剧团)后推出的献礼剧目,刻画一幅活色生香的都市风情画。首演至今两年多,《上海的声音》仍在不断打磨提升,最新一轮演出由王汝刚、杨一笑、潘前卫、陈靓、曾懿等老中青演员担纲。

《上海的声音》加入沪剧、越剧、流行乐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及宁波话、苏北话等方言,王汝刚说,“上海滑稽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但勇于创新,而且拥有顽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和吸纳包容的品格。我们在以上海话为主基调的基础上,融入各地方言,探索滑稽戏的新路径。”

“青年演员成长了,成为滑稽戏的中坚力量。”这是老编剧徐檬丹看完《上海的声音》最大感受,“它写上海、写上海的市民,从滑稽戏来写人物,而不是光搞笑。滑稽戏写人物不容易,《上海的声音》每个人都有个性。产出的笑料,不是硬加上去的,很自然。”编剧徐开麟也觉得,《上海的声音》深具地方特色,“不是北京的声音,也不是其他地方的声音。它说的都是上海人所经历过的事,在两个小时里,把各种杂粮粉糅成一个面团很不容易,制作众人合口的滑稽大餐很不容易。”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刘宁是地道的北京人,1978年到上海读大学,通过看滑稽戏学上海话,“到现在,我听得懂70%。《上海的声音》让我感动到眼泪差一点就出来了。它做了一个特别好的事,真真实实讲讲上海人的好。”编剧俞志清坦言,创作《上海的声音》目的就是要向观众证明,什么是真正的上海男人,什么是真正的上海女人,“说上海男人很怂,上海女人很作,这是偏见。”

看完《上海的声音》,市曲艺家协会主席吴新伯在回家路上依旧激动,“它特别有滑稽的味道。滑稽戏最大的功能,就是让你笑,而且笑过之后会留下一些东西。从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到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上海的味道,这是地地道道的上海戏。再进一步加工、提高,继续做下去,它会成为能够体现上海城市味道的戏。”

如何修改提高,也是王汝刚一直思考的问题。他最近看电影深受启发,“电影里通过无线电的歌声,将上世纪三十年代、四十年代分得很清楚。《上海的声音》一出场,天刚亮,以前一定是倒马桶的声音、叫卖声、黄浦江的船从凌晨4点开始鸣笛,现在应该用什么声音?哪个声音最能代表上海的一天,而且有时代感,我希望在声音上继续加强区分。”

栏目主编: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