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太空自动识别船舶,中国大学生“放卫星”!6人核心组自主研发并主导载荷设计
分享至:
 (39)
 (5)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2021-09-27 20:00
摘要:突破了立方星的能源限制,提升了立方星在轨机动能力,拓展了立方星在轨应用场景。

只有3.7公斤重,跟一块助动车电池差不多大,却能从太空中自动识别水面船舶——这就是上海交通大学第一颗由学生自主研发并主导卫星载荷设计的卫星。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27日获悉,以6名研究生为核心成员的师生团队,已携自己亲手研制的这件航天作品入驻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无手机”的零干扰模式下紧锣密鼓进行卫星备发。据悉,该卫星已通过一系列的卫星测试和可靠性验证工作,并通过正样研发总结暨出厂评审,计划10月中旬搭载我国长征二号丁型火箭发射入轨。

这颗带着折叠式太阳能双翼的金属色卫星,全称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大学生小卫星-2A(APSCO SSS-2A)。SSS-2A卫星为标准的3U立方星,搭载星载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收集船舶信息,以及空间自适应组网模块开展空间窄带信息采集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动力源方面,卫星同时还搭载冷气微推模块、微机电系统(MEMS)传感器、双折展开太阳帆板,突破了立方星的能源限制,提升了立方星在轨机动能力,拓展了立方星在轨应用场景。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SSS-2A卫星团队由一批年轻的交大学子组成,从刚刚入学的本科生,到具备学术能力的博士生,他们一步一步攻关,经历了从卫星系统设计到卫星产品研发、测试与验证的全周期,对设计产品一次次迭代,做到精益求精,全队每人都成功研发一块印制电路板(PCB),最终完成SSS-2A整星的研发。

过程中,前后共有近20名学生参与卫星研制。其中,交大航空航天学院2018级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博士生黄益新是学生团队核心人物,主要负责综合电子;另3名来自同专业的博士生王巍、康泽禹、褚孙豪,主要负责结构热分系统以及姿态、轨道控制分系统等;加之两位2020级的硕士生段雨潇、易纪元,形成了与机械专业的跨专业组合。

在实践中,学院还多次组织学生参观珠海航展,到文昌、西昌等发射场开展专业实践,见证“北斗”“天问一号”“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并联合航空航天单位开设“大国重器”课程,用“空天文化”思政育人。他们说,有一颗自主研发的卫星发射上天首次实现天地互联,这对空天学子来说将成为人生记忆中最闪亮的一颗星。

此前,SSS-2A卫星研制方于2017年5月与亚太空间合作组织(APSCO)签订研制合同,成为亚太空间合作组织学生小卫星项目(SSS-Project)中的一颗关键卫星。目前卫星加电测试时间大于800小时,具备出厂条件,本月待命出厂,下月飞天观海,成为上海交大学子“空天报国”一大成果,开启了大学生卫星新一章。

对于中国学生“放卫星”,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校长林忠钦表示,航空航天学院承载着学校更高的定位和更多的期待,“希望这颗卫星的成功研发能够激发更多学子的科技梦想。”空天学院常务副院长、智能卫星技术中心负责人、博士生导师吴树范教授认为,卫星团队在微小型化单机技术等方面积累着丰富的研制经验,进一步提升了微纳卫星单机研制能力,为我国立方星及微纳卫星技术发展和后续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题图来源:航空航天学院 图片编辑:邵竞
本文图片来源:上海交通大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5)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