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上下五千年,越是强盛的王朝,越懂得这个道理
分享至:
 (9)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鲍永玲 2021-09-29 06:10
摘要:国家统一之基 民族团结之本 精神力量之魂

在新中国成立72周年华诞到来之际,中华号巨轮正劈波斩浪、勇往直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具有包容性和吸纳力」

中华民族这个概念是近代才出现的,但“四海之内皆兄弟”“五方之民共天下”和“夷夏一体”等观念古已有之。

特别是,自秦汉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以来,大一统的理念深入人心,各民族交错杂居、多元一体。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追求团结、渴望发展的内生动力。

中国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一部厚重的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不断交融汇聚并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历史,是中华民族逐渐形成、发展壮大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理性升华的历史。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上,曾经有许多民族登上过历史舞台。这些民族经过诞育、分化、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56个民族。历史上,无论哪个民族“建鼎称尊”,建立的都是多民族国家。越是强盛的王朝,吸纳的民族就越多。

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特质、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56个民族同呼吸、共患难的高度提炼与总结。


2017年4月,云南省元阳县的哈尼梯田美景。新华社发

「友爱合作的大家庭」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全国少数民族代表用滚烫的言辞表达着对新中国的认同与期待:“我们各少数民族人民几百年来流血奋斗所争取的目标,今天终究实现了……眼看着我们各个少数民族和整个中国人民的光明幸福前途,我们有说不出的愉快和兴奋!”

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指出,帝国主义过去敢于欺负中国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各民族不团结,但是这个时代已经永远过去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起,中国各民族就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足以战胜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且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繁荣强盛的国家。


2021年9月,村民在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新圩镇官畲村表演畲族传统舞蹈。新华社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深刻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民族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论断,引领民族工作在创新发展中迈上新台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新境界。

党的十九大正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中华民族”一词首次写入国家的根本法。

光明的火炬,照亮前进的步伐。在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伟大奋斗中,中华民族实现了从自在到自觉的伟大觉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铸牢。从多元走向一体、从尊重差异性到增进共同性,全面小康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成果,民族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共享的荣光。56个民族在多元中铸就整体、在整体中百花齐放,沿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阔步前进。

「长远之策 固本之举」

审视国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度、深度前所未有,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更加复杂;放眼国际,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挥之不去,民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深刻影响着全球和平与发展。

我们不能照搬国外处理民族问题的三种传统模式,即所谓“大熔炉”模式、各自区隔的“马赛克”模式、突出差异的“文化多元主义”模式。

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关系,最根本的是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民族互助、促进民族和谐,多谋长远之策、多行固本之举。


2020年5月,村民在云南省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广场上休息。新华社发

在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中加深政治认同——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必须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中进一步强化国家认同——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与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密不可分。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促进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在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中进一步巩固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是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在处理国内各民族文化关系时,必须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

同时,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就一定会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加坚实的根基。


2020年7月,马群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上驰骋。新华社发

在完善民族区域自治中进一步增强法治认同——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根本上是中国公民共同体认同,是对国家法律法规一体遵循的法治认同。要坚持各民族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用法律保障民族团结;要始终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民族事务,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

(作者鲍永玲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夏斌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