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思想汇 > 文章详情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分享至:
 (30)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功润 2021-09-04 06:31
摘要:促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

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对促进共同富裕的方向、路径和重要任务等,作出了明确的阐释和部署。这为我国当下开启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目标指南。共同富裕,绝非一时心血来潮的创新性提法和要求,而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一以贯之的不懈追求,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在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推进国家富强和现代化的两大根本战略中,历史性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实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发展。当前,我们致力于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这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换句话说,促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

“源”: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首先在于创立了唯物史观,它使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走出历史迷雾,也使社会主义能够成为科学。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有两条贯彻始终的主线,即“物”的主线和“人”的主线,这两条主线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观的源头。

从“物”的方面看,马克思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他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结构的先在性、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和制约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在马克思看来,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体的生产方式,就是社会和自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换物质和能量的纽带,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而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是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矛盾,两大阶级对立的直接结果就是爆发被统治阶级反对统治阶级的社会革命,这是社会发展的最主要途径。马克思也正是从这种基本的社会矛盾运动中得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取代的论断的。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是要极大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有效激发社会效率,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得到充分涌流。

从“人”的方面看,马克思对社会问题的考察又十分突出主体性价值。马克思极其重视人的自由和解放,并把它视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终极目标。马克思的这种人文关怀,放在整个社会的视阈里,就是倡导社会公平和正义。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生存状况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了“异化”理论。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认为公平、正义应当是人类社会的理想之一,未来社会将在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上消灭一切非公平、非正义的社会现象,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非常关注人的前途和命运,他认为未来代替那存在着各种阶级以及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一个以每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在马克思那里,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程度取决于人的解放与发展程度,社会越向前发展,个人也就越获得解放与发展。我国要建设的现代化国家是具有社会主义特性的,因此就更应该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而共同富裕则是题中应有之义。

“流”:不断在实践中提升发展观

紧紧围绕公平与发展,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理论品质和执政素养,与时俱进,不断在实践中提升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观。

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和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一个从根本制度上保证全体人民享有公平的光明社会。早在1926年,毛泽东就指出“国家于革命后,一切制度都要改变的。要变压迫大多数人的政府,为保护大多数人的公平政府。只有那个时候,公平社会和制度才会给社会带来发展动力。”他认为,只有公平的社会才能够带来繁荣的契机,社会公平和制度公平是社会发展的前提。

邓小平深刻认识到,“一大二公”绝对不能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必须使社会立即转到发展的轨道上来,否则就会抽掉社会公平的实际内容。他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不断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效率优先,并不是要抛弃社会公平的原则,而是要通过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公平,达到共同富裕。事实上,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所有成就,都离不开对“发展”的珍视和务实态度。

中国是在尚未实现工业化、生产力非常落后的条件下,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目前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在经历了一系列曲折之后,才对发展的社会主义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认识到发展不仅关系到民族的兴衰,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死存亡。只有通过生产力为核心的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整个上层建筑的发展,才能使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新”: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不是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来追求公平,也不是空谈社会公平、迷恋低水平的形式平均而漠视发展。离开发展讲公平,或者光讲发展忽视公平,都不是科学的发展观,都必然要在实践中催生多种社会矛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是追求公平的发展,公平是不断发展着的公平。

对于“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念兹在兹,视为“国之大者”: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两个15年的战略安排,两个阶段都对推进共同富裕提出了具体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列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昭示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科学认识和理解新时期的共同富裕发展战略,需要把握一个重要前提: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强调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和必然路径——我们不但要持续做大蛋糕,而且要做“优”、做“好”蛋糕,让全体人民在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幸福安康的高质量发展中共享发展成果。这意味着,促进共同富裕要进一步做大“增量”,发展仍然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是在做大增量的同时,更关注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问题,包括区域、群体、产业等各个方面。

共同富裕绝非轻轻松松就能实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充分估计实现过程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需要冷静思考,统筹规划,还要特别预防“路线跑偏”:比如,简单粗暴地把共同富裕理解为“杀富济贫”;或者把共同富裕仅仅局限在经济层面的考虑,甚至认为是回到“计划经济”。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富裕,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裕;是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的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同等富裕。要从本质上,对共同富裕作进一步的分析和深入理解。

作者为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