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纵深 > 文章详情
从浦东再出发、金桥育新变,看点亮“城市副中心”的N种方式
分享至:
 (1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柳森 2021-07-17 07:01
摘要:产业赋能是金桥不变的坚持,但金桥不能满足于此。

金桥开发区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中部,西连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北靠外高桥保税区,南接张江高科技园区,是浦东南北创新走廊的重要节点。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明确新增金桥为上海未来城市副中心之一。金桥将围绕“金色中环发展带”再次蜕变,由产业园区向综合型城区转型,在产业定位、规划设计、载体建设上全力提速。

日前,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办的“品·筑”系列建筑评论活动,共议“金色中环——点亮城市副中心”主题,为“金桥地区”到“金色中环”的蜕变献计献策。

金桥的前世与今生

关于金桥的“创业史”,有一张著名的照片至今时不时地被人提起。

照片中,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首任总经理朱晓明,在当年仍是阡陌农田的金桥开发区,坐在一辆桑塔纳中,用大哥大给客户打电话。

那时的朱晓明,作为开发区一把手,不知道为了开发区的事打过多少个电话。电话打到发烫,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一片片农田一点点成为产业区、成为生活社区。

回首三十多年来路,来到活动现场的朱晓明对金桥早期获得的“第一”如数家珍:国内第一家芯片企业华虹落户金桥、国内第一个国际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落户金桥、浦东第一家高端医院华山医院东院落户金桥、第一个因为战略规划科学化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个由开发公司自己出资建造立交桥……

多年后,当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的朱晓明被朋友问道:“一个企业的总经理,后来又做了政府官员,怎么当上了教授?”朱晓明坦然作答,当年为了推动金桥开发区建设,他便被推上了科研的时代浪尖——他是开发区规划研究第一作者;为了推动金桥立交桥落地,他做过数学模型,预测当地2000年和2020年的交通流量,后来,和金桥开发区规划研究有关的3个数学模型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在上世纪80年代,朱晓明已发表6篇SCI论文。

此后,近30年来,通过继任者的不懈努力,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变为金桥集团,金桥的开发开放已经历了四轮产业转型——

第一轮转型是抓住“家电进家庭”的契机,几乎所有世界知名的白色家电企业都在金桥设厂,树立了“世界名品金桥造”的口碑。

第二轮转型是享受“汽车进家庭”的红利,以通用凯迪拉克为核心,形成了年产值超千亿元、税收300亿元的汽车制造产业链,至今仍是金桥的支柱产业。

第三轮转型是“通信设备进家庭”,在华为、大唐电信、诺基亚、贝尔等通信企业的发展的推动下,模拟电话得到广泛普及。

第四轮转型是“智能手机进家庭”。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带宽升级,金桥依托华为、中国移动咪咕、中国电信天翼等头部企业,聚焦基站、手机研发、网络传输管道、内容制作等链条,迎来了5G+大视讯产业的爆发,是金桥下一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

放眼未来,朱晓明寄语金桥在城市副中心建设中再创佳绩,不仅延请各路英才参与规划、建设,还要站到更高处,探究城市发展、区域转型的深层次问题。


那张“金桥创业史上著名的照片”。阡陌农田还是并不遥远的记忆。 资料图片 受访者提供

“五朵金花”将承托起金桥未来发展

前世和今生的金桥,总体上还是一个有产业特质的开发区。未来的金桥城市副中心,将是怎样的城市形态?

对此,金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沈能介绍,“十四五”期间,金桥集团计划开发建设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计划竣工约500万平方米,预计完成投资约1600亿元,形成1000亿元的总资产,重点聚焦上海金鼎、上海金环、上海金滩、上海金湾、上海金谷“五朵金花”。

在第一朵金花上海金鼎背后,是一个打造“聪明城市”的构想。依托第二朵金花上海金环,“碧云新都”将应运而生。第三朵金花上海金滩是“十四五”期间“一江一河”规划的重点项目,力争将所在区域打造成为有科技维度、城市温度和全球尺度的开放水岸。第四朵金花上海金湾地处金桥北片区、三条轨交交会,目标是打造成为以未来车研发为主导的产业园区。第五朵金花上海金谷,将是智能造、未来车的产业承载区。

其中,上海金环是金桥集团赋予金桥副中心的区域案名,考虑到碧云的品牌已经深入人心,又给该区域的城市形态赋予了“碧云新都”的名称。在前期开展国际方案征集的基础上,经过不断整合深化,金桥副中心已形成了1.5平方公里核心区的控详规划和附加图则,今年1月获得了批复。

规划中的上海金环除了将有机组合住宅、商业、文娱、办公等功能,促进职住平衡,实现多维度的功能复合,还将在中央步行系统中穿插共享空间、休闲设施,建立起24小时的城市活力舞台。副中心的“C位”将留给中央公园,通过金科路下穿,释放地面空间,形成上聚文化演艺与会议交流活动、下嵌交通枢纽功能、地上地下综合开发的中央公园综合体。

交通方面,上海金环将打造网络化、全联通的垂直空间。其中,连廊系统以“城市纽带”的方式,形成空中步行网络;地面层打造以慢行交通为主的步行友好街区;地下形成步行、车行两套系统,通过环路连接主干道,有效缓解地面交通,实现区域内1万个停车位的资源共享,结合轨交站点建设,形成零移动距离的公共交通网络。

此外,上海金环还将打造“一网观天下,一屏管全域”的管理中枢,关注市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应用场景,实现贯穿城市建设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

为了实现上述愿景,金桥集团请来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吴志强教授做指导,将运用“数字孪生”和“智慧赋能”理念,依托BIM、CIM的数字底板,首先在上海金鼎建立区域级“规建管服”一体化管理平台,让街道有活力、交通有效率、空间有魅力,打造在全市和全国可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聪明城市”。

在沈能看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开发和建设,金桥开发区完成了“金桥加工—金桥制造—金桥智造”的蝶变,目前正处在向“综合性城区3.0版本”过渡的阶段,下一步的目标是实现从产业园区到活力城区的转变。

什么是“活力城区”?沈能心中的答案是,产业赋能是金桥不变的坚持,但金桥不能满足于此,“未来的金桥既要生产、生活、生态交织,又要宜居、宜业、宜游。我们希望金桥既能吸引人才来这里工作,又能让他们愿意留下来生活。


规划中的金桥副中心(效果图)。 受访者供图

将全新的生活理念融入城市建设

作为一名规划工作者,浦东新区规资局局长关也彤近年来越来越感到,打造高品质的城市空间早已不是做好这个空间本身就足够,需要兼顾的要素越来越多。尤其在“科技回归都市”的大趋势下,如何围绕科技创新布局新动能,实现区域价值的最大化,成为点亮城市副中心过程中十分关键的课题。除了要坚持高密度、多样性、高品质设计等基本要素,在进行城市空间打造的过程中,“效率”“交流”“文化”“体验”都是重要的关键词。

关也彤对效率的理解,首先,是要提高思维的效率。

他以中央商务区模式举例。中央商务区模式之所以为全球知名城市普遍采纳,缘于其极高的物理效率。因为按照常理来说,在一个区域尽可能把人、物、资源集中到一起,距离的拉近会提升人与人之间相遇、交往的效率。但是,在当今这样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物理效率的边际效应递减,甚至出现了逆转,带出不少负面的效应。由于人、物、各种城市生活要素的高度集聚,交通拥堵、大气污染、城市人心理压力大等“城市病”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随着人们对上述问题展开反思,那些能更多提高思维效率,而不是确保物理效率的空间,会成为一种新的追求。

那么,怎样的空间,能推动人们提高思维的效率?关也彤认为,一要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创新性交流,二要注重文化赋能,三要能够提升城市体验,要将全新的生活理念融入城市建设。

高品质、高层次、高等级的交流始终需要人们面对面完成。面对面的交流又必须依托实体空间,在高品质的环境当中,人们的思维才会更加活跃。以此类推,关也彤认为,在未来城市空间打造中,环境的建设也是生产力建设的组成部分。环境不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风景。那些能帮助人们提高思维效率(包括能让人更好放松休憩)的高品质环境,将成为一种更持久的追求。

除了追求高品质的环境,公共交流空间也会成为刚需。过去,只要是人造的空间,大都自然而然拥有其特定的属性,但这种特定属性的存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甚至束缚人的思维。一旦思维被这个空间束缚住,创造力就会下降。

怎样的空间能够推动更多平等交流产生?答案是,有更多原发的交流产生的公共空间。有了更多原发的、平等的交流,人们才会更多地从不同视角出发,去看待事物、看待自己脚下的这座城市。

也是在那样一个空间中,更多的跨界融合会发生,更多跨领域的人才会走到一起,彼此分享见识、激发灵感。随着彼此把交流推向纵深,大家看待问题的角度会更加全面,也会有更多的创意从这个氛围中产生。而这个创意氛围会带动更多有趣的、有特色的文化从中滋长出来。这样的文化,不可复制性和黏性都特别强,有了这样的文化黏性,加上沉浸式的体验方式,城市就会形成属于自己的味道,想被复制都很难。

关也彤非常希望,上述“交流”“文化”“体验”的打造,能成为打造未来城市副中心时的追求:“最美丽的风景始终是人。更好的交流和文化滋养对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有了这样的吸引力,相关区域和空间的竞争力就会逐步形成。”


在关也彤看来,城市设计关乎城市的功能体验,而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形态。 受访者供图

“金色中环”的时代展望

压轴发言的吴志强院士回忆,自己曾经为了更好地为金桥建言献策,在整个中环上“转”了很多回。他一边转,一边获得了很多启示。

比如,每次在中环上驰骋,浦西和浦东总是带给吴志强完全不同的视觉体验。在浦西,车似乎总是在大楼之间穿梭。一旦到了浦东,目力所及是一望无际的新区。他在心中问自己,到底什么是“新区”?未来值得我们继续追求的“新区”应该是什么样?

细想之后,他决定把未来的“金色中环”放到时代发展的坐标系中去看。这几个坐标系分别是“新人”“新技术”“新治理模式”和“新智能”

在吴志强看来,未来的城市不一定再以物质生产为特色,但一定是可以永久产生精神和思想的地方。那些只会生产物质的城市,注定会走向衰败。如果未来的“金色中环”,包括上海的其他几个城市副中心,能够在上述几方面有所建树,一定能绽放出别样的华彩。

过去几年,吴志强团队除了关注全球智慧城市背景下的新基建应用,关注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实时感知,也非常关注“城市大数据”“跨界生态融合”领域的成功案例,希望能把最新的智能城市技术应用到中国、上海有条件实施上述新技术工具的区域。而在此过程中,有两个研究项目的推进,让吴志强印象深刻且深受启发。

一个研究是在通州。2017年5月,吴志强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总规划师,专门推动了一项工作——访谈500位通州居民,听取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关切和痛点。在整理访谈材料的过程中,吴志强把每个人发言中所体现出来的“需求”一一记录下来,归纳为通州居民生活“十大需求”。

也是通过这次调研,他感到,未来城市问题解决机制的探寻,必须牢牢建立在对市民需求的感知上。真正的城市设计应该紧紧围绕人的需求展开。市民的每一条需求分布在不同的时空场景中,必须精准地去把控。相比之下,过去,我们对人群需求的了解不够多元、具体,尤其忽略“老小残孕外”。

对此,吴志强建议,未来,在金桥这样的城市副中心,关注外来市民、外来游客的需求特别重要,“如果在这一点上做得好,对提升这些人群的‘家园感’非常有益”。

在另一个研究项目中,吴志强团队研究了世界上30多个重要的创新园区。总结它们的发展要素和成功经验后,团队将研究成果以数据化方式呈现,搭建起了一个创新力指标体系,供国内创新园区开展规划工作时参考。

进一步分析研究所得后,他们发现,在世界众多顶级创新园区中,园区的环境品质和人均专利产出高度相关。换言之,越是顶尖的人才、越是充满智慧的大脑,对环境品质的要求越高。反过来,环境品质越高的地方,越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他们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灵感、新创意。

此后,他们还专门研究了上海和杭州两地青年创客的活动特点。结果显示,创客们最高频率的集聚地,尤其是晚间的集聚地,在上海老城区边缘400米到800米范围内特别密集。这反过来佐证了,为何在有一定年份的建筑中举办的创新活动,特别受到年轻人欢迎。相较而言,这些吸引年轻创客聚集的点在浦东就比较少。


创客空间中的桌椅摆放也很有讲究。图为威海路696号wework中办公即景。 资料图片 海沙尔 摄

吴志强总结,以年轻创客为代表的创意人群大都对生机盎然、能让大脑很好放松的自然生态环境情有独钟,他们喜欢在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空间中驰骋想象、展开头脑风暴,也对有特色、有创意的美食心向往之。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充满仪式感、可以增强他们对家园的归属感的场所也必不可少。

在市民热议如何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当下,吴志强院士及其团队的研究和发现无疑再次启示我们: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城市,首先应该是一方令众人心向往之的家园。这个家园因其良好的城市生活品质,吸引创新人才汇聚、生活和创新。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条增强城市软实力的必经之路。

栏目主编:龚丹韵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