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徐锦江:中国特色城市软实力的核心是建设人民城市
分享至:
 (2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锦江 2021-06-29 06:39
摘要: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让城市伟大。

上海的魔力究竟在哪里?

记得有一次到某开发区调研,当地官员告诉我:他们这里好学校的一个入学名额可以带来GDP,我说怎么讲,她解释说:因为孩子进了国际学校,外地母亲来陪读,先租房,看看环境不错,进一步考虑买房,买了房后,觉得这里的营商环境不错,就鼓动丈夫的企业来这里搞一个研发中心或者分销中心,或者自己闲着无事,也注册创办一个企业,企业慢慢做大,又会吸引朋友圈,慢慢就形成了一个相关产业链,企业的税收自然“落在”开发区。

一位长三角人士对我说:上海的魔力对他们来说分两个层面,生活层面排序是医疗资源、教育资源、文化资源、购物环境和城市景观。造一个硬件医院和学校对上海以外地区来说并不是难事,难的是医疗水平、教育水平和技术管理水平。至于工作层面,去上海招商,是因为超大城市特有的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是因为上海是国际化的窗口。

还有一位周边地区居民对我说,他们培养小孩的第一目标就是去上海,去不了才考虑其他省会城市,或留在自己的城市。疫情发生以来,去海外的通道受阻,上海的吸引力陡增,想到上海来就学和工作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通过卫星数据和房地产跨城搜索信息,可以分析人群的流动迁徙方向,魔都已成为人们向往的热土,这一切无疑都与上海的城市软实力建设有关。

最近上海市委全会通过了《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意见》。围绕城市精神品格,从文化特质、人居环境、治理模式、全球叙事能力、硬实力的提升等方面论述软实力内涵。与此相关,我觉得有两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一、当下上海为什么要用如此隆重的方式提出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二、更重要的,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我们所说的软实力与西方国家的软实力有何根本不同?

关于第一个问题。需要了解几个学术背景:第一,软实力是西方学者约瑟夫·奈在1990年出版的《注定领导世界:美国权力性质的变迁》一书中提出的概念,至今虽有30年历史,但并不算很长。第二,最早是针对美国,在国家层面提出的。但是“软实力”概念却充满了中国智慧。这一点,约瑟夫·奈在他的中文版(序)中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古代文化中虽然从未提及软实力,但中国人其实早已深谙此道。”第三,软实力只是个描述性概念,并非规范性概念。第四,约瑟夫·奈在“软实力”之后,还提出过既非硬实力,也非软实力,而是两者巧妙结合的“巧实力”概念,并一度成为奥巴马政府外交战略的主轴,但“巧实力”并没有像“软实力”概念那样被广泛接受。第五,“软实力”概念提出后,世界又有诸多新发展,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科技新场景的广泛应用,软实力和硬实力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新变化,人们以往的许多观念和思维方式遭到了不小的颠覆和更新。

按照约瑟夫·奈的说法,软实力指的是在国际关系领域中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无形的精神力,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外交的说服力、国际信誉以及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用中国传统语言来说,软实力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用更通俗的话语来讲:软实力就是“无法抗拒的魅力”。

城市软实力是软实力概念在城市研究中的具体运用,是建立在城市文化、城市环境、人口素质、社会和谐等非物质要素之上的一种合力,这一力量最终通过内部公众对城市的认可和城市对外部公众的吸引得偿所愿。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认为,初级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人工及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包括通讯、信息、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科研机构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初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逐渐递减,高级生产要素对于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则日益彰显。城市竞争的目的是将具有高流动性和高弹性的生产流、资金流、人才流和消费流吸引到自己的城市。进入全球网络的城市间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在竞争白热化的高级阶段,比拼的就是软实力。软实力对城市社会经济系统具有极为重要的 “加速器”作用,此时提出提升软实力,可以为上海的发展提供 “无形有质”的动力。

深层次看,打造城市软实力是在可持续发展世界背景下,在社会转型、经济转换、文化转向浪潮中,在后疫情时代人类重新反省自身发展的情况下,对城市本质的正确回归和选择,真正体现出上海高质量发展,打造“人文之城、创新之城、生态之城”的城市发展目标。

关于第二个问题。在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同时,我们一定不要忘记建设人民城市的崇高使命。市委11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城市精神品格和软实力的意见和市委9次全会通过的关于人民城市的意见是一个连续的、有机的整体。社会主义国家城市软实力的核心无疑应该是“人民性”,即“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这也是我们城市治理的根本目的,我们不是在简单套用一个西方的现有概念。

城市精神品格无疑是城市软实力的核心,对软实力具有引领性、决定性、基础性作用。城市精神品格是一个城市民族和社会的代表性精神和普遍心态,是生活在某个城市的人普遍认可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的上海城市精神品格体现的是上海长期积累的独特精神气质。

曾有海外学者在研究亚洲包括中国城市后梳理有助于推广城市精神的因素,包括没有贫富差距,也没有群体间的巨大鸿沟;国家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维持长期的竞争关系;城市的身份认同受到外来力量挤压,居民有强大动力去维持这种身份;城市制定地方法规和条例来增强其身份辨识度;城市规划者用道德、政治、法律权威来推行有利于共同精神的城市改造计划;通过城市品牌形象推广给城市贴上特征标签,等等。但无疑忽略了最重要的一条,在社会主义中国,无论哪一个城市,城市建设的最高要求是人民的满意。全会特别强调:“上海城市精神品格是由千千万万的人创造出来的,也要在千千万万的人身上更好展现出来”。全会强调坚持“人人都是软实力”,坚持“人人展示软实力”,“使在这儿的人引以为豪、来过的人为之倾心、没来过的人充满向往”。

软实力的根本在人,在治理者水平和市民素质的提高。信息化、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把握人民城市的主体力量,最大限度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过基层社区的重塑、社会网络的重建、社会关系的重构,强化人民群众参与的制度化保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最终体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宗旨。

只有将全面提升软实力与全面建设人民城市紧密联系起来,我们才不会迷失方向。因此,除了有必要建立外向型国际城市对标体系,我们还应该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建立以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三感”为依据的中国城市软实力评价体系。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让城市伟大。强大和伟大谁说了算,无疑是人民。城市软实力的测量和分析,不仅要注重城市环境、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等“可见的实力”,更应注重“人们对城市实力的感知”,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积极参与者、最大受益者和最终评判者。

上海已经让我们有了璀璨闪耀的感觉,她刚柔相济、软硬皆备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栏目主编:王多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 研究员。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