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这部古代科举考试的首选教材,为何以漫谈“饮酒”收尾
分享至:
 (13)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山 2021-06-26 07:01
摘要:选择“饮酒”这个例子,为的是进一步阐释信心与力量之间的关系

周文王是3000年前奠定周朝基业的历史巨人,因为德高望重,为沉湎于“酒池肉林”中的商纣王所忌,被其投入狱中。囚禁期间,时为“西伯姬昌”的周文王,编写了一部流传至今的《周易》。

科举取士时期,《周易》始终居于诸经之首,成为学子们参加科举考试时的首选教材。可就是这样一部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却以漫谈“饮酒”收尾。酒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影响,可见一斑。

《周易》经典的收尾处,就是最后一卦,即《未济》的上九爻辞:“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满怀信心地饮酒,没有什么错;饮酒过度,呕吐出来的酒水弄湿了头脸,纵然有信心也无济于事。

在这里,周文王是以日常生活中的饮酒为例,表达了力量不足背景下的《未济》之道。

《未济》之前是《既济》:既为已,济为成,既济即已成。《周易》始于“潜龙”,通过自强不息的奋斗,终于告别“大川”,抵达理想的彼岸。但是,理想的彼岸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未济,正是站在新起点之上所面临的更高的挑战。

周文王选择“饮酒”这个例子,为的是进一步阐释信心与力量之间的关系:有信心,是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是,仅仅有信心不能保证事业的成功,事业成功还需要力量。一旦离开了实力,信心便是浮云,甚至是乌有。

这是一个强调正确认识自信与实力之间的关系,注重力量积聚,继而踏上新的人生旅途的故事。然而,如此浅显明白的比喻,居然在以后几千年的流传中,引出了不少的误读和争议。

误读的起因,可能与西周初期的饮酒政策有关。《尚书》记载,鉴于商纣王“酒池肉林”导致政权丧失等教训,西周初期统治者颁布了有关饮酒的规定,明令“酒是礼的需要,也是礼的产物;饮酒,必须符合礼节”。

这道酒诰,影响到了一心“克己复礼”的孔子。他在反复阅读《周易》以致“韦编三绝”之后,作了这样一个阐解: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

节为节制,也可释义为礼节。从此以后,儒家学者对周文王的“饮酒”之道,便大多放在“不知节”上做文章,而忘却了周文王的本意是在“有孚失是”。用现代语言表达:为什么充满信心,却没有办成事?

到了近现代,对于“饮酒”之文的解读,可以用四个字形容:五花八门。

举一个例子,一位很有名的易学前辈,做了这样的解读:“捉到俘虏,饮酒庆祝,是没有问题的;但饮酒过度,醉得一塌糊涂,把头都浇湿了,虽然抓到了俘虏,但反而被俘虏乘机杀了头。”

在我看来,离开了未济这个语境,谈论周文王的“有孚于饮酒”,恐怕都是浮云。

《周易》的最后四个字“有孚失是”和《周易》的开首四个字“潜龙勿用”,讲的都是积聚力量的重要性。

潜龙,是人生的起点;未济,不是回复源头的循环,而是登临彼岸之后,跨上新的台阶,开宽新的眼界,产生新的认识,明确新的目标,是无止境的人生旅途。

所以,未济需要信心,更需要力量。这才是周文王借助于“饮酒”之道告诉我们的人生大道。



《周易教程》
周山 著
商务印书馆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夏斌 题图来源:上观图编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