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文化观澜 > 文章详情
曹可凡对话钟南山、李兰娟:为什么他们能成为“共和国英雄”?
分享至:
 (11)
 (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张熠 2020-11-23 18:54
摘要:“钟南山谈疫情期间最大压力”上热搜。

1979年10月20日,辗转前往英国留学的钟南山,在贝尔加湖畔绕行的火车上度过了自己43岁的生日。车窗外是大森林,大雪已经纷纷扬扬落下,钟南山看得着迷,他想:“未来会有什么东西等着我?”

41年后,等着他的,是一场事关全人类健康福祉的硬仗。

11月21日,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深度访谈栏目《可凡倾听》播出了《大医精诚——钟南山院士专访》,钟院士和曹可凡一起完成了一次对自己人生的回望。节目播出后引发轰动,“钟南山谈疫情期间最大压力”迅速冲上热搜榜。“我们没有太多谈疫情,而是选择了人生中的几个横断面,从他的成长中,找出之所以成为共和国英雄的‘因’。”曹可凡说。下一期还将播出李兰娟院士专访。

钟南山:医者的大爱来自家庭

今年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以来,“钟南山怎么说”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从17年前“非典”肆虐时那一句掷地有声的“把最危重的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到今年1月那张感动无数国人的高铁餐车照片,从医半个多世纪的钟南山,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大医精诚。而李兰娟院士那张被口罩勒出深深印痕的脸庞,也向公众诠释了什么是医者最美的容颜。《可凡倾听》没有多谈疫情研判,家风传承、家庭教育,成了节目追溯钟南山或李兰娟“动因”时的话题。

“父母给我最大的教育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当老实人、做老实事。”1936年,钟南山出生于南京一个医学世家,父亲钟世藩是著名儿科专家,母亲廖月琴是广东省肿瘤医院创始人之一。童年时代,钟南山随父母在战火硝烟中颠沛流离,抗战胜利后全家定居广州。

作为儿科专家,父亲钟世藩在专注科研的同时,对病人一样尽心尽力、实事求是。钟南山至今记得,他在年轻时给一个肾病孩子看病,根据临床症状判定是肾结核。但父亲的一句话却给了他警醒,“他反问,你怎么知道他是肾结核?这句话,我就懵了,因为什么,我真的不知道。这一句话给我很大震动,让我觉得干什么事、说什么,都得有点依据。”

如果说治学严谨这点上,钟南山受父亲影响至深;那么,他对人的同情心则自母亲那里学来。有一位同学考上了北大,没有钱坐火车,钟南山向母亲求助。母亲很为难,“你的车票钱都是我们想尽办法凑的,怎么可能呢?”但过了两天,母亲还是又给他筹了10元钱,让他拿给同学。“那个时候到北京的火车票还不到20元,这个事情让我印象深刻。”钟南山说,自己工作几十年,总是能团结大多数人,就是因为受到了母亲的影响。

出身医者世家的钟南山如此,出身贫寒农户家庭的李兰娟院士也如此。当年,李兰娟放弃28元固定工资的代课教师,在农村当收入只有几元钱的“赤脚医生”,完全是受到母亲的影响——在李兰娟看来,虽然母亲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但她的人品却为自己树立了榜样。

“她一直以来都是助人为乐的,帮助别人家都尽心尽力,自己苦一点也不计较。而且非常勤劳,非常淳朴。”因为父亲去世得早,家里所有的事情都要靠母亲。后来李兰娟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中,也有母亲一路的照顾。

李兰娟:放弃代课教师选择做“赤脚医生”

在节目中,钟南山回忆起当年英伦留学的故事。初见导师时,导师一直背对着他煮咖啡,“面对背”的第一次见面,让他知道,1979年的中国医学留学生在国际上有多不被看重。

“他说你们中国的毕业生,医学院(学历)在国外是不被承认的,他不把你当回事。”初到英国的钟南山面临语言障碍,有时候跟讲师沟通问题都听不懂,在被安排到爱丁堡大学医学院深造后,导师的冷淡态度一度让他大为受伤。

为了克服语言问题,钟南山连往家里寄信都是写英文,早年留学英国的父亲会用红笔纠正他的语法,就这样一点点进步。面对导师们的冷落,他想得最多的是祖国。“我经常想,国家把你送出来很不容易,所以一定要想办法做点东西,让他们觉得中国人还是能干点事的。”

为了进行“一氧化碳对血液氧气运输的影响”课题,钟南山以自身为实验对象,冒险吸入超剂量一氧化碳,最终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其成果在全英医学研究会上发表,引起国际学术界关注。一次次针对病人和课题提出的有效建议及研究,让周围同事开始重视起这个中国来的留学生。

1981年,钟南山受邀赴伦敦圣·巴弗勒姆医院进行合作研究。在全英麻醉学术研究会上,他以一篇论文大胆挑战了牛津大学学术权威克尔教授,再次展示了一名中国学者的实力与魄力。父亲听闻此事后还特地回了他一封信,“他说你做得不错,让这些西方人懂得中国人不是一无是处的,人能争口气是最重要的。”

到两年留学生涯结束时,钟南山总共完成了七篇学术论文,在呼吸系统疾病研究领域取得了六项重要成果。爱丁堡皇家医院向他伸出橄榄枝,但钟南山毫不犹豫地谢绝邀约,踏上了回国的旅程。

李兰娟同样拼搏。她放弃代课教师选择做赤脚医生的行为,曾让周围的人都看不懂。“他们说你这个人有毛病的,我说我没毛病,我是想学习,想学医学知识。农村缺医少药,需要有人为大家的健康去提供服务。”她说。从最初的人工肝开拓者,到首次揭示感染微生态学理论,李兰娟开创了中国医学界感染学领域的许多“第一”,并成长为国内唯一的感染病学科女院士。而如今,她仍然在拼命。

找准共和国英雄的人生剖面

两位院士,一位年逾古稀,一位已是耄耋,却总是第一个冲上阵,直面公共卫生的一场场硬仗,他们也因此被誉为共和国的英雄。什么是英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公众或许更期待了解英雄为什么能成为英雄。

主持人曹可凡学医出身,今年一直关注疫情的发展,《可凡倾听》已经做了四档疫情相关医者的访谈。“疫情严重时,我们请了瑞金医院的瞿介明教授以及感染科主任谢青教授,但他们纯粹是以专家身份谈疫情防控;后来做了张文宏教授,疫情和个人都谈一些。”他说,到两位院士的访谈,他想找到比较少切入的角度,纯粹想聊他们的人生,“疫情他们谈得很多了,我想了解他们医者担当、敢医敢言背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那种风骨的‘因’。”

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今交大医学院)读研究生时,曹可凡的导师是校长王一飞。而王一飞是钟南山北京医学院的校友,当年留学英国时的同一组留学生。“访谈前,我跟钟院士已经接触过几次,一直没好意思讲这层渊源,但心理上,我对他特别有亲近感。”曹可凡说,“加上他不苟言笑的样子、说话的方式,跟我们父辈这代知识分子的风骨特别相像。他们的人生中,一定是有几个片段,影响是比较重要的。”

曹可凡还谈及了采访两位院士的幕后趣事。和院士的对外形象高度一致的是,尽管很熟悉了,但钟南山对待访谈,一如对待医学问题,“非常严谨,他要先看采访提纲,了解采访意图”;而李兰娟则非常随意,“爱怎么问就怎么问,当然我们也聊得非常好”。

“钟南山、李兰娟,能成为全民偶像,跟大部分明星偶像是不一样的——大部分明星的成功是偶发的现象,而像钟南山,84岁的老人能成为所谓的‘网红’,绝非偶然。”曹可凡说。访谈中,他曾问钟院士,“SARS期间你第一个认为这是病毒感染,而当时普遍认为是衣原体感染;新冠肺炎你又是第一位确认人传人的专家,跟很多人的判断是截然相反的,你会不会有压力?会不会怕说错了,影响自己的声誉?”钟南山的回答很简单:“我有压力,但我最大的压力,不在于我个人的名誉,我的压力是来自于病人的生命。因为你判断错了,是生是死的问题。”

这句引起曹可凡高度共鸣的回答,播出后也让无数网友泪目,#钟南山谈疫情期间最大压力#也迅速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

曹可凡说,两位院士的人生态度,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细小的故事连缀而成的。“当这些故事不断地被抛出,连缀之后就构成了人生长河。当看得出河流走向的时候,其实人生境界高低、事业宽窄,都很快能够看出来。”

据悉,《可凡倾听》推出《大医精诚——钟南山院士专访》和《“赤脚”走出的国士——李兰娟院士专访》,先后于11月21日、28日晚19:10在上海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播出。

栏目主编:施晨露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