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城事 > 一手报告 > 文章详情
艺术展上的“诗和远方”,其实我们都懂的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马松 2016-04-02 16:30
摘要:家里摆一件艺术品几乎是现代家庭最好的装点门面的方式。许多艺术展上的作品,会让我们联想到很多东西——但事实上有艺术家告诉我:你想多了。

体验人 解放日报/上海观察记者 马松

 

近期,一场以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教师作品为主体的艺术展,正在南外滩“老码头”进行。作为一名此前对艺术领域只是兴趣爱好,却不曾“入门”的记者,我被微信“朋友圈”中传出的信息所吸引。尽管用“纸醉金迷”来表达我对“老码头”这个时尚地标的认识,是尽显片面和庸俗。不过,看在那里好歹也是“吃货天堂”的份上,万一“看不懂”展览,还可以到周边大吃一顿。于是我就去了。

 

之前做了一些功课,知道展览从3月27日开幕,一直持续到4月17日。开幕当天,几位作者也将亲临现场。那我自然要赶在他们都在的场合,有什么看不懂,现场“抓住了”作者就能问。当然,提前在网上搜一下展品,也是必须。不然咱到了那里,见了展品,总不能思考也不思考,就像个小学生一样直接开口就问吧。

 

 

地方挺好找,黄浦区外马路725号老码头5号库1楼,上海大韵堂艺术馆。公交55、65、576、736、868都能到;轨交略坑,4号线、9号线都要走上一段路。不太建议自驾,一是那里停车资源紧张,二是你懂的,最近交通大整治,驾驶习惯不好的朋友,我劝你就不要开车了。当然一定要跟我一样自己开去,每小时10元停车费准备好即可。

 

 

参与这次展览的青年教师一位有五位,全部来自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城市空间设计系,李伟、任立卓(同时也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谭彬、夏晶和尹代波。其中任立卓、夏晶和尹代波带来的都是雕塑作品;李伟的是书法;谭彬的则是装置艺术。

 

一、“薇薇”是谁?

 

 

任立卓的作品对我来说,比较容易“懂”,人物或人像,看着真实,“像”,就可以了,对吧。在他的一幅名为“薇薇”的作品前,我们聊了起来。这位小朋友是作者臆想出来,还是确有原型?任立卓说,“薇薇”是他一位朋友的女儿,大约2岁。前段日子“薇薇”的照片被朋友贴在了“朋友圈”,他便瞬间萌发了把“薇薇”做成雕塑的想法

 

作者介绍,“薇薇”最初是用雕塑家常用的油泥制作。项目完成后,再为“她”制作外壳磨具。这样,今后就可以大规模复制和生产,还可以选用不同的材质。这次展出的,便是树脂版“薇薇”。任立卓说,现实中,“薇薇”大规模生产并供应市场并不太可能。“她”只是艺术家,特别是艺术教师用来练习或创作的一个作品,而不是商品。

 

二、我比艺术家“想多了”

 

 

与我交谈的第二位艺术家,是尹代波。他的作品经他自己介绍,我才发现都有些“畸形”。其实除此以外,我还是看懂了他的作品。比如这只小象。我尊敬地向尹代波说出了自己的理解。首先是唤醒人们对地球环境的反思。不是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么。看到这长长的象牙,显然是呼吁人们抵制那肮脏的交易。其次,由于此前任立卓告诉过我,小象的材质是塑料。而我发现,原来用塑料塑造出的象牙,至少从视觉上,和真的区别也不大。所以,艺术家是不是还有第二点希望告诉别人:选用合适的替代品,人类本可以杜绝一些不必要的杀戮和环境破坏?

 

哈哈,尹代波告诉我,是我想多了,他没有这个意思。“你注意看我的作品,小象长了成年象的牙;一匹马的身体,被拉得很长……其实都是畸形的。”尹代波说,他还要表达人类对同类的漠视,甚至毁坏。“毒奶粉、三聚氰胺,这些曾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公共事件,对人类的幼体造成了巨大伤害。我的小象,你一看,觉得可爱,但仔细看,就能发现它不同寻常的地方,是被伤害了的。”

 

他说到这儿,我懂了。

 

三、艺术家也谈“诗和远方”

 

 

夏晶这次一共就带来了三件作品,“超普通”的样子。不过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也大大声地“噢!”了一句。

 

“依次看,这三件作品分别叫‘行’、‘问’、‘寻’。”

 

“噢!”

 

夏晶说,他喜爱把一些佛教理念融入自己的创作。这组作品共同的主题,是“观自在”。白莲、汉白玉,都给人一种庄重而安宁的感觉。而作品中的小鱼,对于观众来说,简直无异于自己或自己身边的人。大千世界,你打算怎么活?看鱼!

 

夏晶还是这次展览开幕式上所有作者的发言代表,他说:“蔡元培先生早年就提倡以美育代宗教,也是我们身为教师身为艺术工作者的使命。美,不仅仅是视觉感官的刺激,更是心灵相通,不言而喻的默契,是艺术作品最大程度上追求与观众的共鸣。作为艺术工作者,我们应该感激上天给了我们一双洞悉和追求美的眼睛,应该用他来守望心中的这片净土!最后我想用一句歌词来与各位到场的艺术同仁共勉,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四、我等着看他下一幅字

 

 

接下来我就要“看不懂”了。你看得懂吗?

 

李伟说,这幅字写的是:“江山如画”。

 

知道了“答案”,我开始寻找其中的“路数”。

 

“江”的三点水找到了;“山”字找到了;“如”的“女”和“口”也依稀辨得清;“画”中的“田”字能看到。不过我更愿意把最后一个字看成上海的“海”,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样的感觉……

 

李伟说,他之所以这样写,并不是草书,而是想把书法和绘画进行一次尝试性的结合。我问他:“那您这幅作品,可以算‘书画’吗?”他说:“不算,是书法”。好吧,其实很多大书法家的作品,很多门外汉也看不懂。我觉得,多看,多与作者交流,不是捷径,而是真谛。

 

李伟的另一幅作品《顺其自然》,是他的得意之作,也是本次展览空间位置上的第一件作品。那是他持普通装修刷墙用的排笔书写而成。我就是不拍,就是不拍。因为我个人对下面这幅组品的“续作”,更加期待。

 

 

李伟说,这写的是:“山那边是海”。

 

仔细看,这几个字的确中规中矩。而作品本身“一座山”遮挡了目光的创意和气势,也的确值得赞叹。

 

不过,“海”呢?我想看海,真希望李伟未来的创作中,能够让我看到他翻山越岭后,发现的那片海。

 

五、他的作品被“拆”了

 

最后来说一下谭彬,他擅长装置艺术。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所谓装置艺术,“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简单地讲,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

 

谭彬有一件作品,叫《凭栏者所见的都是自己的内心》。他用竹子打造了几组栅栏,略精致,就像高级“农家乐”乡间客房的阳台。在乡野,凭栏者自可以远眺,望见牛马和山羊。而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却无法享受这种惬意。

 

于是,谭彬把竹栏搬到了都市。没有广袤的眺望空间,他就在竹子上凿洞,利用西洋镜的原理,把各种景象嵌在竹子深处。

 

“这件展品在室内展出时,你会看到很滑稽的景象——一群人围在栏杆前,俯着身,撅的臀部,往竹子上的小洞里看风景”。谭彬说,他不让观众看“风景”,而故意制作一些让他们思考的东西。“我曾经在一个小洞里放了一幅刚出生的婴儿的心电图,非常蓬勃、充满活力。我在另外一个小洞里,放了一幅一位濒临死亡的老者的心电图。两张图一对比,观众就会有他们自己的想法了……”

 

不过,由于装置艺术的占地空间一般都比较大。限于展出场地的实际情况,《凭栏者所见的都是自己的内心》这次没有来。谭彬的所有整体作品,也都没有来。“贴在墙上的几幅插片,是我在其他展出的大型作品中抽出来的零件”。谭彬说,如果观众对他的作品感兴趣,可以向主办方询问他正在普陀区一个展览的地址。

 

为了不破坏艺术家作品的整体性,我没有拍摄那几幅插片的照片。

 

六、“广告”时间

 

最后来说一下这次展览的展出场所。上海大韵堂艺术馆。所属的大韵堂艺术机构,是一家以学术为主导的非营利性机构。据大韵堂艺术馆负责人介绍,迄今为止,在他们那里进行的展览都是参观免费的,一切只为学术教育和艺术宣传。

 

由于大韵堂与全国各类艺术院校开展了100余项合作,因此,其在北京和上海两地的艺术馆将长期举办各类专业艺术院校知名艺术家、在校师生、知名院校毕业生等各类艺术作品的展出。而作为今年春季较为重量级的这次“空·间-2016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城市空间设计系教师作品展”,则更是吸引了大韵堂艺术机构艺术主持、艺库网创始人蔡万霖先生的到场祝贺。蔡万霖说,大韵堂和艺库网,分别从线下和线上,为中国“殿堂级”的专业艺术院校提供服务。“我爱艺术,我有一个心愿,就是把那些正规艺术院校教育出来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推广给普通大众。”

 

图片来源:马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