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电机学院3所公办高校将首次开展职业本科专业招生。 开学2个多月,首批职业本科学生学得怎么样?他们学的课程和普通本科生有什么区别? 第一教育走进了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的职业本科——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与智能制造与控制学院负责人聊了聊。 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走进二工大校园,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的大楼格外醒目,除了普通的授课教室,楼里还建设了超大型智能制造工厂实验室等丰富的教育场景,“我们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职业本科学生平时在这里上课、实践,这也是学校目前规模最大的学院。”专业负责人、智能制造工厂实验室主任张飞介绍。 谈及开设职业本科的初衷,智能制造与控制学院教学副院长李宁表示,这是近年来学校的一大尝试,“我们希望加大产教融合的力度,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让更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有机会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毕业上岗之前,他们就能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工作主动性。” 她透露,未来,学校会逐步缩减三年制高职的招生规模,把培养力度和前期的培养经验放在职业本科上。 与普通本科生享有 同等教育资源 今年,共有30多位学生通过秋季高考进入该专业,第一教育从学校官网获悉,该专业首次招生的录取分数线超过了多个普通本科专业。 作为首批参与职业本科试点的院校,学校表示,在培养上,职业本科比较大的优势是学生与普通本科生共享所有的教学资源和师资。 李宁介绍:“职业本科通常归高职学院管理,但目前,我们学校高职学院的所有任课老师和实验室资源都划归到了相应的专业学院,职业本科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也是以智能制造与控制工程学院为主体来申报的。” 在原有的师资团队基础上,学校更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我们今年又招聘了5位新教师,在选拔上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最好有3—5年的相关行业工作经验。” 随着职业本科的建立,“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据悉,新入职的教师都将被定点安排到新松机器人等校企合作单位实习一年。 除了强大的师资队伍,学校也鼓励职业本科的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张飞作为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专业负责人,目前教授职业本科大一的导论课,他说:“我希望学生大学4年中,能参加一次这样的大型比赛,他们的优势在于动手实践能力很强,在和其他学院学生组队参赛的过程中,能发挥专业特长,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此外,二工大还开设了8个面向所有学生的微专业,除了专业课之外,学生可跨学院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课程,“微专业采用自愿报名,满12人即可组班,2年左右完成10门课程,修满20个学分后,学校将为他们颁发微专业证书。”李宁介绍,“智控学院开设的微专业有集成电路技术与应用、智能制造产线等,我们也鼓励职业本科的学生积极报名参加,更深入地了解集成电路和智能制造行业的前沿知识,这对他们未来在相关领域就业是有帮助的。” 抽出51%学时用于实践






学校对职业本科学生的要求很高,他们需要掌握机械设计、电气控制、计算机与信息管理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在毕业时具备一定的技术研发与改造、工艺设计和技术实践能力。
“目前,他们还在理论学习阶段,这2个多月来,对智能制造领域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张飞说,“正式走上实习岗位之前,我们会定期邀请企业的负责人、智控领域的海外名师来学校一同参与教学。”
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后,到了大二、大三阶段,各班学业导师将根据学生的发展路径,推荐他们去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包括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员、人工智能应用证书等,这将成为职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希望至少80%的学生能获取至少一张证书,助力他们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

计划到2028年
开设7个职业本科
对于这30多位学生今后的就业方向,学校表示,该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面向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领域,从事智能制造产线集成与应用、智能制造工艺设计与实施、智能制造系统监控与运维等工作的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和现场工程师。
到了大四,学业导师会为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帮助学生快速找准定位,尽快就业。

面向未来,学校将围绕上海“2+(3)+(6)+(4+5)”现代产业体系,依托现有优势应用型本科专业和师资力量,整合职业教育教学资源,聚焦智能制造战略产业链需求,围绕职普融通和产教融合,重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打造“政行企校”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共同体,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深度耦合。

文字:王佳依
图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袁曼舒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