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社会科学院 > 文章详情

【智库声音】解放日报 | 邵建:古代中国祭祀与庆典

转自:上海社会科学院 2025-09-16 20:20:42

 点上方“上海社会科学院”关注

本文刊载于2025年9月16日《解放日报》第12版

《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中国的祭祀与庆典活动随王朝更迭不断演变,却始终承担着维护秩序、塑造认同、凝聚力量的功能。

封禅大典是先秦天子祭天地的最高典礼。《史记》载,舜曾“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岱宗”即泰山,“柴”即烧柴祭天。古人相信泰山可通神明,佐证天子受命于天。

商周时期的“郊祀”(祭天)、“太庙之祭”(祭祖),是天子与诸侯的专属权力。通过这样的规制,统治权威得到强化。同时,还有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朝聘之礼”:诸侯上贡并在宗庙中举行朝见仪式,天子则通过相应规格的款待,强化分封制下的等级秩序。

不同于先秦时期的祭祀与庆典突出“天、神、祖、君”四位一体,秦汉时期由于大一统封建王朝格局确立,进一步形成了以突出皇权为核心特征的祭祀与庆典模式。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山时,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五大夫”。这“一上一下”的举动,颇有“受命于天”又“施政于天下”的意味。

汉武帝一生六上泰山,不仅制定了“封泰山、禅梁父”的流程,还将封禅与“改元”结合,封禅后改年号为“元封”,并在长安设立“泰一祠”,使得封禅越来越制度化、规范化。

唐宋时期,国家层面的一些祭祀与庆典活动逐步扩展至民间。比如,将皇帝的生日转化为全国范围的庆典。唐开元十七年,玄宗将自己的生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命“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假三日”。

宋时,除了延续皇帝生日大庆外,朝廷更加重视“郊祀”,且提高了参与度,不仅全国放假,还举办各种活动,展现普天同庆、与民同乐的景象。

明清时期,国家层面的祭祀与庆典活动更有规制、更加恢宏。永乐帝迁都北京后,除了兴建规模宏大的太庙外,还先后修建了天、地、日、月四坛。四坛与太庙,再加上紫禁城,把北京城建构成为体现“天、地、日、月、祖、君”六位一体的政治中心。

明清时期,献俘礼成为重要的国家级庆典活动。凡是平定叛乱、征服外敌后,必举行献俘仪式。一般流程是,皇帝登午门城楼,兵部官员奏报战功,随后将俘虏“献于太庙”。举办献俘仪式,不仅是为了隆重纪念和庆祝重大军事胜利,还有助于威慑四方、止戈为武。

作者:邵建,上海社会科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研究员

来源:解放日报

制作审核:院党委宣传部

(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

责任编辑:王立伟

扫码关注

上海社会科学院积极响应中央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号召,以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为目标,大力实施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阵地,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成为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