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访谈 > 文章详情
李宁披露十年前奥运点火如何克服恐高,回应“逆转”:迷人的有限局部
分享至:
 (6)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郭泉真 2018-08-15 06:16
摘要:1988年饮恨汉城,李宁回国后,收到过一条绳子,寄件人希望这位25岁的小伙子上吊谢罪。

站在四川宜宾的金沙江、岷江交汇处,看到长江在这里汇成,时年52岁的李宁不禁写下感叹:“很多让人震撼的成果,都是由众多有限的局部集合而成。而现实中大多数人有机会感受到震撼,却无缘经历那些迷人的有限局部。”

 

采访那天记者提起,李宁一乐:是不是很“文青”啊?

 

大自然的力量,刹那间的体悟,让他难得一次如此有感而发。时间是2015年7月,正当他重返一线、再到台前、以董事长兼任公司代理CEO的头一年。

 

今年,2月纽约时装周,6月巴黎时装周,“中国李宁”接连惊艳亮相,人称“国潮”引发关注。不少人纷纷惊叹:李宁公司终于走出多年低谷,李宁再次实现“逆袭”。

 

但在他看来,这些年调整,只不过是人生长河奔腾不懈的又一次局部。

 

再到台前这4年,奥运点火10周年,改革开放40年,拼搏者李宁、运动员李宁、企业家李宁,又会如何有感而发?


【这十年】老一辈体育人最可宝贵的


从北京奥运点火克服天生恐高,到奥运后十年一直力推一事,解读李宁的一个关键词,来自老一辈体育人身上。

 

鲜有人知,李宁恐高。

 

10岁左右,一次爬房顶,别人接二连三往下跳,他抑制不住地颤腿、哆嗦。不想父母担心,从未说过这事。直至45岁那年,升在“鸟巢”高空,依然升起来就腿软,头三天都不敢动。一个月清场训练,深更半夜并不算热,可第一趟、第一圈下来,“我身上衣服就全被汗湿透了。吓的!”

 

房顶离地9米,“鸟巢”那次50米。

 

既没有放弃退缩,也没有硬往下跳,小李宁当年在房顶上的抉择,是尝试。见墙边有根绳子,他紧紧抓住下滑,极度紧张之下,粗绳划裂皮肉,食指、中指等几根手指上几道疤痕,至今清晰可见。但毕竟,靠了自己,靠了坚持,最终成功。这一幕,在他此后人生,极具象征意味。

 

而北京奥运那次点火,最终让他克服恐高的,也正是靠了自己的手。

 

十年后,李宁披露细节:当时在“鸟巢”上空环行,“飞天”行走那一圈时,他极力让自己始终保持眼神聚焦,不去看别的地方,把所有的注意力和视线,都紧紧盯住自己伸在前方举着火炬的手看。

 

正巧前不久,受邀参加了第四届成龙国际动作电影周,李宁感慨,相比拍电影的吊威亚,自己那年在“鸟巢”的一大难点,是吊威亚的两根绳子非常长,非常高。他在下方稍微动作,晃动幅度就会很大。上空又热流不断,旋转的风。确保克服这些技术性难点,才能准确点燃主火炬。

 

“很多让人震撼的成果,都是由众多有限的局部集合而成。”早在北京奥运点火之前,李宁就已明白,从“有限”,到“震撼”,起关键作用的往往是心态,坚持,与热爱。

 

记者问,整个体育生涯,心理压力最大的一次比赛对抗。李宁思索数秒,说了一次失败:“1983年10月,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的第22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我们拿了团体冠军。那次竞争非常激烈,最后是以0.15分的优势,险胜前苏联队。轮到我上场时,只要成功,我们就肯定拿冠军。遗憾的是,我失败了。最后是童非完成了那个动作。”

 

那是中国男子体操队第一次夺得世界团体冠军。对抗激烈,前苏联队当时称霸全球男子体操。李宁刚刚在10个月前,在1982年12月举行的第6届世界杯体操赛上,创下了全部7个男子个人项目中,他一人拿下6个冠军、1个季军的“惊世神话”,人们心中的“体操王子”,国内国外声誉正隆。然而20岁的他,便经历了一次巅峰对决的胜败跌宕,人生砥砺。

 

“人在压力下,很难讲,就一定能顶得过去。成功失败也很正常,人毕竟不是神。当然回想起来,很主要的一个原因,也是我对那个动作还不是完全熟练,所以关键时候容易掉链子。”李宁说得坦诚,讲得实在,“人在抗衡的关键时刻,不容易的。”

 

但他从未放弃。

 

万众瞩目的北京奥运,“鸟巢”点火的主火炬手,最终选择了他。

李宁在北京奥运点火现场

李宁在北京奥运点火现场

 

十年之后,李宁的话,一如当年:“其实很多人都胜任做这个事。许海峰、熊倪,包括李小双。落在谁的身上,都是光荣。我不敢私吞这一份光荣,我把它当作我们所有运动员的光荣。”

 

冬奥会冠军杨扬当年的一句话,可能代表了许多人赞同李宁出任主火炬手的理由:“中国突出的奥运冠军也很多,但李宁是一个非常全面的人,可以代表中国体育。”

 

全面,确实是李宁的一大特点:不放弃,够坚韧;技术好,心态强。

 

他归功于教练和父母。

 

“运动生涯当中,教练给我很多爱,很多鼓励,让我成长,从小会有一种荣誉感吧。因为你训练的时候,代表队里,关心的事情自然就会更多一点。家里也是。我父亲比较潇洒、乐观,我母亲比较瘦小,却扛起一个家,我遗传了他们的乐观和责任。一个普通的老师家庭,生活条件一般,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从小张罗家里的事,也会训练一种责任感。”对老一辈体育人,李宁最大的印象,是敬业,而且是“非常敬业”,是“把自己所有的兴趣、时间、精力,都放在了运动上”。他当年一位教练梁文杰,今年已80岁了,前不久还是一有空就去体操房,看孩子们训练。

 

“他们许多人普遍具有的敬业精神,是老一辈体育人身上最可宝贵的,要代代相传。”今年2月,李宁和师兄们聚集昆明,庆贺师父张健和师母50年金婚,当晚聚会的4对金婚夫妻,“是中国体操发展的亲历人,培养出的‘徒子徒孙’为祖国拿回了11块奥运体操金牌,赢过无数的世界冠军、亚洲冠军、全国冠军。我们从小在队里,一年到头就12天探亲假,还要想着表现好些,早点归队。所以基本上就是在教练身边长大。反过来,他们的孩子没在他们身边长大。他们基本上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在陪我们,对我们这些孩子的成长,直接产生不可替代的影响。”

 

老一辈人的敬业,深处往往是热爱。

 

当年在队里,要求睡午觉,否则怕影响下午训练。小李宁精力充沛,不喜欢睡。他至今感叹,教练没罚他跑步,而是搬来席子、枕头、毯子,“他在地上,我在床上”,如父如子,陪伴度过一个个静谧休憩的午后时光。

 

言传身教。这种热爱,直接传给了李宁。“那时候最害怕的,就是不让我练体操了。”李宁笑道,“一个人对事物有兴趣,有热爱,这一点对于自己的人生很重要。有热爱,就会忽略很多,忽略那些可能不太舒服的地方,主动去挖掘潜在的可能。正是因为热爱,当设想受阻,才会不断去想,去完善,坚持不懈实现。正是因为热爱,虽然过程肯定有烦恼,但我没看到这种烦恼,看到的都是机会、希望。”

 

北京奥运后,这十年,李宁心心念念力推了一件事:李宁体育园。

 

第一次跟人谈这个项目,就先后谈了三任市长。想法太独特,以至于当时没人能听明白他脑子里的构想,或者说梦想,究竟长啥样。

 

最后,相当程度上,是出于对他的信任——李宁不会干坏事,这才谈成。

 

“如果不是热爱,我就不可能那么努力地,去坚持要做这个项目。”在“李宁框架”中,这是最重要的两大事业板块之一。一是公司一直在做的“体育消费品”,如体育用品、运动食品包括健康饮料等。二便是以李宁体育园为代表的,这些年新开辟的“运动目的地”,城市社区概念的体育培训、活动、竞赛组织,重在带去体育文化体育精神。如果说十年前,人们通过北京奥运,再一次认识了李宁,那么十年之后,及未来,或许“李宁体育园”会让人们又一次认识李宁。

 

这个项目,也恰好对应着北京奥运之后,蓬勃兴起的全民体育。

图为李宁体育园

图为李宁体育园


【这四年】我内心最根本的


就在北京奥运那一年,李宁公司与南宁市政府携手,希望探索一个惠及全民的体育运动公园新模式。3年后,全国第一家“李宁体育园”在南宁开园,月客流近10万人次,10多位退役运动员在此任教。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评价:“没有花哨的东西”,消费水平控制在老百姓能接受的范围内,是全民健身的成功模式,并为退役运动员提供就业,“作出了表率”。5年后,年客流量超200万人次。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实地走访,评价“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比翼双飞,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如今,继2012年在河南南阳、2015年在江苏扬州、2016年在浙江宁波接连开园之后,今年4月,杭州的李宁体育园又奠基动工。

 

“我对体育的理解,已经不仅仅是为国争光。这当然很重要,很光荣,很有人生意义和价值。但我同时也看到体育价值的广阔空间,怎样让体育的积极向上,帮助到我们国家、社会、家庭。所以那时候退役,我第一个目标,便是在佛山建立了体操学校。后来做李宁品牌,希望带来的也是能激励到中国人自己的品牌,让国人去相信自己的品牌,其实里面也是一个体育精神。”李宁一口气谈了很多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想法,“曾经,中国人对体育的理解,就是冠军、输赢。今天发生很大的改变,青少年,老年人,运动非常踊跃,马拉松遍地开花,想租一个场地打球也不容易。这说明今天的人们,已经有了新的认识,体育不光是几个职业运动员的事,而是我们自己的身心健康。也说明过去40年快速发展,我们造了许多工厂、商场、医院、学校、机场,等等,但人们需要的体育,往往还是‘三大件’。那种大的体育中心,和社区性的体育设施,在与周边居民的关系上,是不一样的。我也可以去造一个大的中心,也可以承包一个场馆,但我想补白的,是大面积的中间层。”

 

从做运动员时起,李宁就想造一批大众都能来运动、退役运动员可就业、社区公益性的体育园,“我的人生理想,就是希望用我的知识、经历、实践,去推动、融入中国社会的发展”。在他看来,工业化的快速增长,其实对人是一个训练。人们在城镇化过程当中,越来越需要相互的配合、尊重、交融,建立一种互信,避免因为过度的防范之心,付出不必要的、很大的社会成本和家庭成本。体育能有教化作用:不同年龄、收入、性别的人们,在同一个游戏里,尊重规则,快乐竞争;对青少年心智的开发、社交能力、独立思考、尊重对手,都能训练出有益的身心收获。这是体育给到社会的价值,也是李宁秉持的想法:“企业怎么赚钱,获得更好的商业效益,这当然也是很大的挑战,需要不断去做。但我内心最根本的,就是不管怎么做,要把我心中的体育带到城市,带到社区,带到家庭。”

图为李宁体育园

图为李宁体育园

 

这四年,商业上,就是一次大挑战。

 

也就在北京奥运后的头几年,当城镇化带动消费升级,大量基于生产加工型的体育用品工厂企业,从南到北,纷纷转向国内市场,同质化非常严重,同行业一些做品牌的公司,商业模式也非常同质化,李宁公司希望能够转型升级,“回到当初自己做品牌的初心,转向更时尚、更有青春活力、更专业。但在2010年,从‘换标’(把李宁公司的标志性口号从原来的‘一切皆有可能’换成‘让改变发生’)开始,可能我们在业务上处理得太激进了一些,技术上不是那么平缓,新老产品矛盾突出,在推出新的时候,形成了老的库存积压。2011年,盈利状况有所下降,但是其实盈利还是很好。”李宁笑道,“2012年下决心大改,引进了新的投资伙伴,提供一个运营的专业团队,帮我们做调整,把重点转向运动产品,品类更具体、细分,去规划设计产品、重新调整渠道,以产品为核心,抓零售、运营、渠道、供应链、管理。到现在我们还是这个思路,没有变化。”

 

之所以2014年再到台前,是因为引进的团队比较国际化,“空降”一两年,衔接上还是难以令大家发挥,需要一个更强大有效的整合者、推进者。

 

对今天的新局面,李宁心中“有点数”,“但还是要靠经营。市场的变化不可控,我们只能追随,不能左右”。对纽约、巴黎时装周上,人们瞩目李宁品牌“谜一样的设计能力”,他认为中国人并不缺少灵感,虽然如何把一个工业产品,从物理结构到艺术表现再到商品化呈现,相比国际一流水准还有距离,还不太看得见一些“看不见的细节”,“但我们的团队学习得非常快,也敢于去表现。我相信中国人自己的设计能力,会看得到”。至于中国品牌要超越洋品牌最需要的支撑,是“市场”。他举例说,不少国外的体育品牌,都主要在本土销售,本国如果没有足够的消费力,品牌就不太容易创造,也需要共同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理念,“搞价格竞争,中国品牌很难有出头之日”。

 

他清醒看到差距:现代体育是西方传导过来的文化,清末教会学校和新军操练带来,在中国100多年,整个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现代体育用品其实是一个工业化的制作,不光有设计,还有结构研发,人体工程研究,制作工艺水平,包括材料涉及的化工、化纤……“不能抛开这些东西来说。中国的工业化程度还不高,我们体育品牌发展,还有路要走。20年前,我就讲过,水涨船高。”

 

比赛,是一下子的。经商,是一直的。这4年在他心中,是又一个“有限的局部”。


四十年来变化最大的


李宁第一次看见大海,是在葡萄牙的欧洲大陆最西端。

 

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他第一次出国。代表祖国出洋比赛,“很兴奋、很光荣”。之前,只在电视里见过大海。

 

40年弹指一挥。李宁最大感受,是“很快”。

 

温饱难保,营养不良,李宁哥哥高考,体育必须及格,妈妈拉着去加强跑步,结果跑出肝炎。小时候李宁还好,队里有衣服发。许多小伙伴不够衣服穿,只能拣姐姐穿过的。后来刚到北京,星期日休息,李宁去朋友家玩,晚上从团结湖那里回天坛东门,“在那个年代,可远了。晚上11点半最后一班公共汽车,晚一步,就要走路回去”。那时下乡,往往要坐一天汽车,没空调,每每闷热晕车呕吐。现在,“有一天我去广东出差,天气不好,坐高铁回北京。中午到武汉找李小双吃个午饭,下午再上车,晚上在家了。”李宁感叹,以前出来比赛,火车票难买,经常就坐车厢地上,“那时候,多难。”

 

从商环境上,李宁的感受也直接、实在。一是“现在有投资,过去只有银行,这是巨大的变化”。二是“现在做什么,比较职业化。以前是政府、单位、个人的概念,比较行政化”。三是“人的流动,以前和单位捆绑得很紧,现在是应聘”。

 

改革开放40年,在他看来最大变化是社会观念:更尊重、接受别人的选择。

 

这于他,有深切体会。

 

“当然现在还是有很多人,老在乎别人,过度关注,也分不清楚主次,不能就事论事。但总的来说,是越来越尊重他人了,不像过去,有点……幼稚。”李宁一笑。

 

爱尝试的他,不仅“体操王子选择健力宝”成为焦点,1994年还主演了电影《七金刚》,年轻帅气,演技颇获好评,网友留言点赞:李宁真是“一切皆有可能”,“少了一位动作明星,多了一个民族品牌”。

 

欣赏“想做就去做”的他,十几年吸烟史,说戒就戒。

 

前不久转发一篇关于杜厦的文章后,李宁在微信朋友圈写道:“在我人生低谷时是你帮我找回了重新开始的勇气和自信。”1988年饮恨汉城,李宁回国后,收到过一条绳子,寄件人希望这位25岁的小伙子上吊谢罪。“我沮丧了3个月。之前筹划的退役告别会,我也想取消。这时是杜厦跟我说,你比赛虽然失败了,但是李宁精神没有失败。”就此,告别会依然举行,时至今日李宁依然感动,“做这个晚会的过程,让很多人,和我自己,都很感动。但最重要的,是让我重新找到了我自己。”

 

其实,又何尝不是一次对相当多国人的理念启蒙呢?

 

另一件有关理念转型的事,是1994年李宁下决心,跟健力宝和李经纬分开。在那之前,他也与杜厦单谈过,“更多是从企业的发展,从事业发展角度谈。不独立出来,公司一定走回老的那种模式。有时,帮你起步的因素,也会成为最终阻碍的因素。”在他看来,当时出来,还是比较简单的一个过程。

图为李宁早年从商手持大哥大的留影。

现在的李宁

 

采访那天正值北京骤起暴雨,路上堵车。一大清早起床,一个多小时车程到公司,李宁在谈话开始后,一直沉稳端坐沙发上,认真回答提问。谈到那些年想要“回到当初我们做品牌的初心”时,他一下从沙发里身体向前倾,眼神下意识兴奋。

 

“企业家精神是天生的。有的天生好斗,有的天生喜欢刺激,我天生爱做梦,也愿意为梦想而执著。”这是李宁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如今当记者问,40年改革开放中的企业家精神,在他看来,最值得被历史记住的是什么?回答是:梦想,胆识,创新。

 

“差不多我自己接触到,或者说间接接触到的中国企业家,每个人都有梦想,而且这种梦想,已经超出了财富、行业、地域的范畴。二是胆识,毕竟市场还不是那么成熟,梦想在实践中有很大风险,尤其做大了以后,风险还是巨大的。三是这些企业家的创新能力,很多时候,如果没有创新能力,梦想就是做梦。而他们能够把梦想推进,同时又能够把企业做起来,这当中的创新精神,还是非常非常重要,非常值得传承的。”李宁自己也有着深切体会:创建一个中国体育品牌,说起来很伟大,但要真正做到,还有很多迷人而有限的局部,“人生常常没有太多自己的选择。当有一个选择,你准备好了,能成为一个有激情的选择,价值就更大。所以人是需要独立思考和自立的。”对诞生在改革开放40年中的“李宁故事”,李宁最希望被记住的,是“一个体育人的故事,一个运动人的故事。即便我今天是在做企业,其实还是相当于一个运动员,希望把运动的精神、快乐,包括努力去创造自己的梦想,能带进来”。

 

采访最后,谈起正推进的一个项目面临不少困难,他说:“我觉得我有机会做出来。我相信会看得见。希望我会成功。”

栏目主编:陈抒怡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本文图片均由李宁公司提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