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一位药学家,一生能研发出一个新药就很了不起,王逸平生前最大心愿:再研发几个新药
分享至:
 (1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海华 2018-08-08 06:00
摘要:科学家在数万个化合物中才能发现一个候选化合物,其中只有10%左右的候选化合物能够进入临床实验,而最终只有其中的10%新药能得以成功上市。

再研发几个新药,这是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王逸平研究员生前最大的心愿。尽管25年来,他身患不治之症克罗恩病,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疼痛。

 

一位药学家,一生能研发出一个新药就很了不起。科学家在数万个化合物中才能发现一个候选化合物,其中只有10%左右的候选化合物能够进入临床实验,而最终只有其中的10%新药能得以成功上市。

 

亦余之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从丹参多酚酸盐到硫酸舒欣啶,在做原创新药的艰难道路上,王逸平从不轻言放弃,而是像一名战士一样,不论何时跌倒在地,起身时永远保持着“再战一回”的姿态。

 

对药有一种敏锐的直觉

 

“做中药注射剂,就要做成像丹参多酚酸盐一样!”国家药监局一位负责人曾经多次说过这句话。

 

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已在全国5000多家医院临床应用,1500多万患者受益,累计销售额突破200亿元,成为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的典范和标杆。

 

 然而,这个新药一开始并不被人们看好。丹参是传统的药用植物,市场上已经有不少以“丹参”为名的中药,然而其有效成分到底为何物,一直是个未知数。1994年5月,博士研究生宣利江,因为丹参水溶性成分的活性筛选需要,找到了当时上海药物所最年轻的课题组长王逸平,从此开启了两人默契的合作。在这之前,宣利江发现,丹参水溶性成分的多酚酸类化合物,并不是人们想象中以酸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盐的形式存在,并包含非常罕见的镁盐。

 

在上海药物所所长蒋华良院士看来,王逸平天生就是一个做药的人,对药有一种敏锐的直觉。在对多酚酸盐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做了无数次实验后,王逸平发现,丹参乙酸镁的生物活性特别强,他大胆推测这可能就是丹参中最主要的药效成分。这个发现颠覆了当时丹参的制药标准。顺着这个思路,合作团队历时10余年研发出了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这是第一次以能够全面、充分反映药品疗效和安全性的丹参乙酸镁为质量标准核心来研制丹参新药。

 

即使药物上市,也没有停止后续研究

 

“中药注射剂以前做得比较粗犷,有效成分和其他成分混杂在一起,质量难以控制,临床疗效不稳定,不良反应多。我们按照西药方式进行质量管理,之前从来没有人这么做,很多人觉得我们不可能做到。但我们做到了,总多酚酸盐含量近100%,其中丹参乙酸镁含量超过80%。”宣利江研究员说。

 

不仅如此,在丹参多酚酸盐的研究过程中,合作团队尝试了许多国家法规都没有明确要求的研究,实现了中药研究领域的诸多第一次:第一个开展多成分的动物和人体药物代谢研究;第一个开展大规模的运动平板试验——被称为心血管药物的国际黄金评判标准;与此同时,也是第一个完成大规模四期临床试验的中药注射剂。

 

期间,王逸平还主动请缨,前往国家新药评审中心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学习,让审评人员从最初的疑惑转变成了最后的赞许。

 

2006年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上市后,国际著名期刊《自然·生物技术》专文报道,并评述称:该药的成功上市意味着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可以通过对具有悠久临床应用历史的传统中药进行化学成分的深入研究来开发创新药物。

 

“就在王逸平去世前不久,他告诉我,丹参的口服制剂研究总算有一些突破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药物所研究员丁健说。即使在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已经上市后,王逸平也没有停止后续研究。丹参的口服制剂向来利用度比较低,为方便患者,王逸平和宣利江的合作团队一直在想办法寻求突破。

 

做药,懂得放弃比坚持更难

 

就在王逸平离开半个月后,他历时20多年研发的原创抗心律失常新药硫酸舒欣啶,完成二期临床研究并向国家药审中心交流了临床进展。

 

药理研究发现,该药安全性高,代表了新一代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方向。由于其化学结构新颖,获得了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瑞士、意大利和日本等国家的发明专利授权。

 

徐汇区中心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李水军回忆,2004年5月,硫酸舒欣啶已被国家药监局批准可以进行临床试验,但为反复确认安全性,在临床试验开始前一个星期,王逸平带着医院急诊科医生和成套心电监护设备,到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动物房又做了两只猴子的急性毒性试验。通过该试验,确定了极高剂量的硫酸舒欣啶也不会导致新的心律失常副作用。

 

此外,王逸平课题组的降脂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研发工作也正在进行中。他带领课题组为全国药物研发企业完成了五十多个新药项目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做药,懂得放弃比坚持更难。”蒋华良回忆,王逸平曾研发某个新药长达十几年,连专利都申请了,可药效评价不理想,他就毅然选择了“壮士断腕”。

 

年仅55岁的王逸平最后倒在了自己的办公室。为了研发新药,他像一名战士一样,在自己的“战场”坚守到了最后一刻。

题图来源:上海药物所 提供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