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郊野笔记 > 文章详情
乡村、老人与田:上海郊外的一片“世外桃源”
分享至:
 (6)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稼穑 2018-07-03 20:08
摘要:茶室是座落在小楼后面的一间茅草屋,屋顶是用厚厚的新稻草盖的,梁柱都是毛竹,窗门都是一大块落地玻璃……窗外是片竹林,你坐在室内,仿佛身在林间,端着茶杯似有竹叶上的露水要滴入杯中……闲坐此间,赏竹问茶,无问西东,不论魏晋,真是“竹篱茅舍风光好”

最近,乡村热度继续高涨。笔者身边,一些年轻人正在讨论“乡村的颜值与气质”,一些中年朋友则谋划起了“老人与田”的退休生活……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之前的一场“乡约”。在那里,我看到了自己向往已久的美好乡村——

 

去年霜降刚过,秋风未起,同事老王发来微信:“田里开镰啦,三天后可尝新米饭了,你们来呀!”这是我十分期待的信息,老王上一年退休的时候说要回归乡里,待来年新谷登场的时候,请我去品尝他用稻草铁锅烧的新米饭。

 

在乡村的这场约会,转眼就到了。三天后正是周末,我把消息告诉了小同事,他似乎有点欣喜若狂,“哇哇哇”惊叹了好一阵。年轻,什么都觉得新鲜。

 

秋天最后一个节气是霜降,乡村传有“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刀”的农谚,霜降之后,天气渐冷,要入冬了。气流冷暖交界,雨水也多,这天一清早就是淅淅沥沥的秋雨下个不停,一路上我们看不到田野秋收的农忙景象,只是在迷迷蒙蒙的烟雨中有稀疏的村落在车窗外飘过,倒是路边成熟的水稻谷黄柴青,在秋风秋雨中飒爽,使人满目清新,顿感丰收在望……

车在一个村边停了下来,老王正在路边招手,他已经等在村口迎接我们了。

 

寒暄之后,他告诉我们他家住在村子最南面,而村口是在村子最北面的马路口,我们要沿河而上,穿村过河到他的家里,在村口下车,是让我们仔细看看这个村庄。小同事拍手说:“嘻嘻,正合吾意……”

 

在村口一眼望去,村子并不大,几十户人家,一条由南往北的小河把小村分成河东河西,鸡犬之声相闻,隔岸便可相望。据老王介绍,这河流虽小,却是直通黄浦江的,算是源头活水。农民的住宅沿河而建,左右往外延伸数十米,每排有三五户人家,有平房有小楼,以两层小楼居多,由北向南排排有序座落。房屋有高有低,屋前宅后有菜有花有果树,前埭后埭紧凑而不拥挤。

 

小村自然,安静,也充满生机。

 

“松江浦南的这个小村,是一个宜居养老的地方,难怪老王在这里乐不思蜀。”我正寻思着,忽然听到小同事问道:“老王,我们可以去人家屋里看看么?”老王拍拍小同事的肩膀:“不着急,我会带你们去看几个地方的!”

 

说着,老王已经在一家挂着“米人家”招牌的宅前停下来了。“米人家”,我好奇地念出声来,想到古人说南人饭稻鱼羹,唯米饭百食不厌,有米是吉啊!“米人家”,还有美人家、美食家的谐音,真是有趣。

接收到我们询问的目光,老王立刻介绍说,前两年,这家的老二从城里回来,把左右两个邻居的房子全部租下来,进行了改造,开了个有吃有住有卖的小店,说是什么民宿。这个姑娘还把周边乡村的特色菜肴,当地当季乡土品种,都搜集起来,约几个吃货与厨师研究出了一套自家的菜谱。同时,特约了乡里几个种粮食的家庭农场,推广生态循环种植,生产当地品种的优质大米,在家里、在网上卖米,据说“米人家”的品牌还是蛮响的,一年可以卖出几万斤。

“她以前是干什么的?”小同事好奇的问。“这姑娘大学学的什么专业我不清楚,听说在几家公司干过,有市场经验,人脉资源丰富,到了周末,小村外车水马龙,蛮热闹的,如今,村里的大嫂大伯都是她家帮工。”“哦,成了村里的能人。”小同事点了个赞。

 

看着这几栋普通的两层小楼,外观粉墙黛瓦砖木结构,是典型的江南乡村建筑。走到里面,梁柱门窗也古色古香,客房内几件家具也是明清风格,而房中央大大的单人床却十分现代时尚,卫生洁具智能豪华,看起来有点夸张,却又十分温馨。

一扇疑似画框的木窗引人注意,我走到窗前推窗而望,一片充满勃勃生机的田野就在眼前。若是晚上,酒足饭饱之后,捧茶倚窗,可约见月亮,对话星星,也可听取蛙声一片,可数萤火虫闪闪点点。或是借着酒兴,任凭那清凉的晚风吹乱你的头发,灌满你的衣袖……

 

此时,可以闭眼沉思,也可眺望畅想,今晚这个世界就是自己的了。

 

想着想着,有点陶醉,很想今晚不走了……

 

我们来到餐厅,餐厅也很别致,有圆桌,有长桌,有八仙桌,配有中式的餐具,西式的餐具,农家的碗筷,墙上挂着“老来青大米”、“青皮绿玉瓜”、“兰花落苏”等栩栩如生的书画小品,看了使人食欲顿生。

 

走出餐厅,老王带我们沿着青砖小道吃茶去。

 

茶室是座落在小楼后面的一间茅草屋,屋顶是用厚厚的新稻草盖的,梁柱都是毛竹,窗门都是一大块落地玻璃,整个屋子就是竹子和玻璃的结构,地是用方砖铺的,非常古朴。窗外是片竹林,你坐在室内,仿佛身在林间,端着茶杯似有竹叶上的露水要滴入杯中……闲坐此间,赏竹问茶,无问西东,不论魏晋,真是“竹篱茅舍风光好”……

 

乡村建筑,就地取材,因地造型,实用美观,生动活泼。

 

我们在陶然自乐中走出“米人家”,恰似世外归来。

 

这些似曾相识,但又十分陌生,是传承,还是创新?是一种风格,还是一种境界?真遗憾未见主人,少了一聊。

 

老王催促正忙着拍照的小同事:“我们边走边拍吧。”

 

也把我从沉思中喊了回来。

 

我们过了小桥,继续沿河而上,走马观花。

 

这村里的房子大部分都已翻修过了,白墙黑瓦,菜花相间,小桥流水,杨柳依依。但也有几家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房屋面貌依旧,房屋简易却很实用,是那个年代的产物。

 

农宅新旧相嵌,平添了自然古朴的味道。

 

老王指着村里新盖的房子说:“从我懂事起到现在,村里面的房子翻建已经有三四次了,农民的积蓄都花在造房子上了。”“乡村盖房子,是根据人们生产与生活需要,特别是家中人口增加产生的需求,就地取材自己建造,有很深的时代烙印。现在经济好了,房子的功能主要是居住生活,少了当年生产的功能,房子可以盖得更加舒适一点。”“ 不少地方还造了小洋房呢。”小同事接着老王的话题说。

 

“但乡村的风貌,还是本乡本土的好!江南是江南,农村像农村,有的农村地方照搬西方小洋房,以为时尚,实在是反认他乡为故乡。一个地方的居住建筑,是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风俗的反映,一切因地制宜,祖宗千年万年探索积淀下来的智慧,不是谁想改就能改的。谁听过见过国外哪个城市,哪个乡村,都简单照搬照抄中国式建筑风貌的?现在,有的地方造得老祖宗回来恐怕要不认识了,唉!”

 

听老王说得激动,小同事也愤愤不平,“这是没有文化、没有自信的表现。乡村美是自然美,建筑就是要和当地的自然人文结合起来,这叫天人合一,中国的智慧。”

 

我们正议论着,眼前走过几个城市打扮的人与老王打招呼。老王告诉我们,这几个人是租了房子常住在这里的。他们有的像度假一样,时常来住一段时间;有的觉得城市太拥挤了,要到乡下清静清静,放松放松;也有年轻夫妇带着孩子来过周末,在田野乡村间间转转,吃吃农家菜,图个新鲜,在乡村过把瘾。

 

正是收割时节,但村里面根本看不到农忙的景象。据说,水稻从播种到收割全程机械化都在田间进行,村庄不再是农业生产的场所了,全村土地只需一户人家耕作经营,其他年轻人都到城里去了,周末偶尔回来看看,老人们守着村庄。“当然还有我!”老王不忘给自己幽默一下。

 

走着说着,老王把我们带进一个五六户人家围起来的院子,墙上“幸福老人村”几个古朴的字非常醒目。老王说,这是几个年轻人做的养生养老项目,他们租下农民住宅,改造为养老场所,为当地老年人农民提供住养,日间照料,居家养老,还为村民开了个乡间食堂。服务人员也是当地五六十岁的农村妇女,他们熟悉当地农村的生活习惯,本乡本土,知根知底,和老人容易交流,老人们也乐意与他们说话,这是农村熟人社会的一个缩影。对于这些农村老年人来说,他们一辈子生活在前村后宅左右邻居的熟人社会,不愿意跟随子女在城镇陌生人社会生活,他们习惯也喜欢待在农村,所以,这种养老方式很受乡村老人和子女的欢迎。

 

“你好,你好!”老王停下介绍,忙着与老人们打招呼。我从老人脸上的笑容,窥见了他们在乡村的幸福生活。因为老人和小孩一样,什么都写在脸上,不会掩饰。我们在这个“大院子”悄悄的转了一圈,尽量不打扰正全神贯注于各自活动的老人们。这里的房间、活动室、餐厅,都十分整洁,从资料介绍上看,这里的一切是经过管理部门认定的。老人们每天的活动内容也非常丰富,室内有棋牌室,室外有健身运动场地,还有小菜园,供有兴趣的老人去种菜,也时常安排一些评弹说唱沪剧演出到“幸福老人村”来表演。这里是与传统敬老院完全是不一样的世界。

 

“以后我们老了,搭上几个伙伴也到这里来养老吧,老王可以吗?”小同事突然非常认真地问老王。老王被问呆了,笑着说:“走吧,你们养老到我家去。”

 

在一片笑声中,我们来到了老王家的宅前。

 

老王家也是两上两下的小楼,一个天井,前房后灶,底厅楼卧,屋后藏着一片小竹林,门前的场地连接着花草菜地。乡村的农家住宅,初看每家每户千篇一律,白墙黑瓦清素淡浅,仔细一认每家每户门窗凉台千变万化,门前屋后生动活泼,各显神通。以前农家散养的鸡鸭猫狗白天在一起玩,傍晚也不会走错家门,过去农村没有门牌号,远近亲戚也从来不会认错人家。这也许就是乡村魅力!

老王也说不清楚他祖上哪朝哪代到这里的,房屋也翻了几次,宅基地是祖辈留下来的。他说年轻时乡村穷农民苦,大家都拼命读书往城里挤,现在退休了,乡村也不穷了,还是觉得乡村清静,于是就回归故里,做起村民来了。我问起他现在的生活,他笑着说:“每天打开电脑便知天下事,不觉得是在乡下。卷起衣袖,菜园花园是劳动也当运动,人勤地熟,一年四季,时令蔬菜自食有余,赏花品果,乡党有聚。午间一觉,自然而醒,喝一壶茶,翻几页书,转眼之间,薄暮临窗,心无机事,身无所困,冬去春来,日脚比上班过得快多了……”

 

谈笑间,我们已经走进了老王家的客堂,只听见后面的房里传来“噼里啪啦”的声音。小同事惊奇地问老王里面发生了什么呀?老王笑嘻嘻说道:“是在做招待你们的美食,红烧肉,新米饭。这是灶膛里在烧新柴,是秸秆暴裂的声音,你仔细闻闻,还很清香呢。”老王说得我们馋水欲滴,小同事则兴奋不已,迫不及待地跑到灶间里面去了。

 

我接过老王递来的茶杯,只觉得眼前几十年相处熟悉的老王,今天突然变得陌生起来,他那种悠然自在的神态与过去的行事风格简直判若两人,是乡村影响他,还是他融入乡村,入乡随俗了?

 

乡村,曾经艰苦,也孕育希望。乡村,许多人虽已走出,但一直魂牵梦绕。乡村,不是每个人的家乡,却让越来越多的人满怀憧憬和向往!

 

在我心里,这样的乡村,是永远的……

栏目主编:黄勇娣 文字编辑:黄勇娣 图片编辑:笪曦
本文图片由作者供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