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郊野笔记 > 文章详情
寻找气质乡村 | 崇明仙桥村:最洋气,最国际!村里指示牌上竟印了四国文字
分享至:
 (10)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茅冠隽 2018-06-02 07:12
摘要:气质的来源,其实关键还是在于思维,而不在于花了多少钱。思维“土”,哪怕花重金把民宅装修得金碧辉煌,也还是很难有气质;思维“洋气”,一块红砖、一块门板、一个农家常有的筛子,在民宿里也能散发出气质来。

【小编说】

 

上海的郊区,座落着上千个村落,它们有的美在风貌,有的胜在历史,有的强在产业……如今,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这些村自然而然承载了更多更高期待。到底什么样的乡村,最是动人?乡村如何做到内外兼修,既有颜值,又有内涵?不妨跟着记者去寻觅一个个“气质乡村”吧——

 


 

“洋气”,如果要形容仙桥村的气质,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个词。

 

开车拐上前竖公路,我忍无可忍关掉了七成时间都是咋咋呼呼广告的音乐电台。轮胎平稳地滚过柏油路,细密的胎噪充溢在巨大而遮天蔽日的水杉林里,发动机的微鸣和林间鸟语以动衬静,这已经是绝好的背景音乐。摇下车窗,绿色的树影和金色的阳光飞速后退,让人觉得自己是MV主角。按照装腔奥义,我不会说清我具体在哪,只能一脸文艺地告诉你,我在诗里,我在远方。

 

此情此景美则美矣,但还称不上有多洋气,事实上崇明也不缺这样的景色,在北沿公路,在港东公路,你都可以去演MV的。真正洋气的是前竖公路两侧民居的墙绘,这些墙绘光怪陆离,色彩飘逸,意境深远,有大鲨鱼吃了小行星,有在玫瑰花丛中游泳的锦鲤,还有飘上天空跳舞的铝板琴。原生态的水杉林,古朴的乡间民居配上这些超现实的墙绘,让一条低调的前竖公路瞬间成了深不可测的后现代艺术展。

 

路边墙绘。茅冠隽 摄

驶入竖新镇仙桥村的主干道——仙桥中路,洋气感更是扑面而来。这条路上有不少农宅已经脱胎换骨变成了民宿,壳还是农村砖瓦房的壳,但内里完全焕然一新了:有的在传统的土灶另一侧装了电磁炉、烤箱等在乡间不多见的厨具,有的在平平无奇的农家大院里摆了一张全木质的秋千椅,椅子边还花团锦簇地摆了不少漂亮盆栽;连路边民宿的介绍都是“国际化”的,村里的主要导向牌上印有中、英、日、韩四种文字。

 

仙桥村民居、民宿一景。茅冠隽 摄

和普通乡间道路不同,仙桥中路上总是非常热闹,一辆辆大巴车载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过来参观,学习这里的民宿经营和管理经验。村里的人们对大巴车和拿着相机手机一通拍的人早已习以为常,不少路过的村民还能当个“义务讲解员”,乐呵呵地对参观者介绍情况,末了不忘大大方方给自己村子免费打个广告:“看,我们这里多漂亮,多来玩!”

 

民宿不是农家乐,即使两者有时候看起来确实很像。农家乐是农家自己经营,而民宿则是专业团队租下农家的房子来经营;装修风格上,民宿往往更偏“小清新”一些,有设计,有温度,有抽离于农村之外的独特美感。如果从丽江等旅游景点的客栈开始算起,民宿的概念在中国兴盛已经有十多年,而仙桥村几乎见证了中国民宿发展的全过程。早在近十年前,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的一支团队就在这里探索“桃花村试验”,这个带着点乌托邦名字的试验,被人们称为是村庄版的“田子坊”或“八号桥”:“城里人”在这里租下几十亩土地进行各种创意设计,包括开发田间民宿。发展至今,全村已经有16家民宿,经营主体也不只有同济大学团队一家,到今年夏天全村的民宿有望增加到20多家。

 

仙桥村民宿房间。茅冠隽 摄

跟着村干部,我来到了一家名为“花觅”的民宿,一到门口就觉得这是个发朋友圈的好地方。“花觅”改造自一栋三层小楼,经过专业设计团队改造后,小楼朴素精致,原本刻意掩映的“乡野味”被精心设计后“定向放大”,反而变得非常洋气。“花觅”内部的部分墙体,红砖是裸露在外的,透着一丝野性,但屋内的洗漱环境、床榻、公共活动空间等又都可比肩星级酒店标准,比如小楼一层被全部改造成了公共空间,有宽敞明亮的客厅、现代化的厨房、舒适的阳光回廊,甚至还有桌上足球可以玩。屋内的一个阁楼被改造成了阳光读书角,有舒适的懒人沙发。这里兼具乡野的韵味和现代生活的舒适,这种“混搭风”让不少游客趋之若鹜。

 

“花觅”内景。茅冠隽 摄

 

“花觅”是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设计丰收”团队在仙桥村打造的民宿之一,由于屋主常年不住在村里,团队把整栋房子租了下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设计。团队在村里还有“田埂”、“禾井”等民宿项目,其中“田埂”是村里最早的民宿,早在2009年就对外营业了。“田埂”的原型是一栋单层平房,这样的房子在21世纪的上海农村基本属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少有人住,连老人都住进大楼房了,小平房往往在岁月刻蚀中难逃年久失修最终垮塌的命运。而民宿改造,却仿佛让这栋小平房重新找回了青春。如今,“田埂”共有5间居室,房子东面就是当地的寺庙镇海寺,小屋门前是一个小菜园,如果感兴趣,你能在村民的帮助下享受农耕的喜悦。小屋的后院临着一条小河,你可以在屋后垂钓或烧烤。房子里,农家老屋的门板做成了餐桌,筛谷物的筛子做成了房间装饰品,普通的农村家什摆在民宿里,“附加值”一下子提升了不少。

 

“田埂”民宿。茅冠隽 摄

 

“玖居”则是仙桥村另一个民宿品牌,下设“寻找”、“遇见”、“恋歌”、“田野”等不同主题,经营方已在村里租下了9栋民宅经营民宿,其中还有一个“玖居食馆”专门将老旧平房改造成了田间餐厅,为远道而来的游客提供美味可口的特色崇明菜。“玖居食馆”的前身是一栋五棣(房顶上有五根竖梁)老平房,已有几十年历史,如今屋前有水池,有花坛,屋后有菜园,屋内打通了三间平房变成了一个大厅,宽敞明亮,洋气十足。

 

“玖居食馆”外景。茅冠隽 摄

 

在中国最早出现民宿群的丽江,“老板娘文化”是个挺重要的概念:古镇相对封闭,长居于此的客栈老板掌握了古镇的各种信息,他们会向游客推介地道小吃、通往周边景点的便捷路线。经过近十年的孕育,仙桥村的民宿群也有了独特的“老板娘文化”。“设计丰收”团队在村里专门聘请了民宿管家,这些管家负责接待客人、安排入住、推荐游玩景点,比如这一季可以去哪里采摘蔬果,什么地方风小适合野炊烧烤而不至于被呛得直咳嗽,什么地方可以买到最地道的土鸡蛋。住在仙桥村的民宿里,可以自己动手完成一桌美餐、自己安排作息,睡醒了去村里各处走走,在农田里逛逛,体验体验农活,一切都很放松。

 

乡间墙绘。茅冠隽 摄

 

去仙桥村住民宿,往往让人意犹未尽。至今在网上还能看到类似这样的好评:“隔壁老阿姨看我们不会烧饭,专门过来帮我们烧大灶饭,喷香!吃完还带我们去参观了农田、去河边转了转,我们还到她家跟她小孙子玩了好一会儿!”

 

【对话】

 

期盼更多思维“潮”、想法多的团队来村里找灵感和做项目

 

——访仙桥村党支部书记管仕忠

 

管仕忠当仙桥村书记,今年已是第27个年头,村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他脑子里。他很忙,每天电话无数,导致不得不随身带两到三个手机,一个手机一块电板撑不过半天的工作。村里民宿业火起来以后,全崇明大部分镇村负责人都去过仙桥“取经”,上海市区、外地也常有参观团队过来,这几年更不得了,金发碧眼的老外也常有来参观的。热闹之外,管书记本人对民宿业有什么思考?听听他怎么说——

 

上观新闻记者:这村里很文艺、很洋气啊!怎么会想到要发展民宿的?

 

管仕忠:这些年通过村庄改造、美丽乡村建设,村里环境越来越好了。以前村里农家乐也发展得不错,但是到2010年左右,我们渐渐看出来,靠传统农家乐要让老百姓致富,希望是有,但不大。传统旅馆式农家乐,进去就是吃饭住宿,房间里就是一张床一个电视机,越来越不吸引人了。

 

当时同济大学的团队选择了我们村做民宿项目,我们很欢迎。民宿相当于“有灵魂”的农家乐,是升级版,多了文化气息,多了深度体验,更能吸引城市游客。

 

仙桥村景色。崇明区供图。

 

上观新闻记者:开民宿到底赚钱吗?

 

管仕忠:不只赚钱,而且多赢。老百姓的闲置房屋整体出租,一年有三万元左右的收入,而且按照合同每三年都会有一定涨幅,有的百姓租掉房子之后还在民宿里打工,还能领一份工资。对村里来说,民宿项目可以整体提升环境,就像你说的,更洋气了,还提升了村里的知名度,吸引了更多市场信息、城市资源“流”入农村。

 

对民宿经营者来说,经营民宿是市场行为,不赚钱不会来,事实上现在想来做民宿的经营者有很多,村里闲置房子都不够用了。村里有一栋民宿,经营方装修花了50多万,第一年就有60多万的营收,而且除了民宿之外,经营方在村里还布局了其他乡村体验项目。现在村里每到周末,民宿基本都是住满的。

 

茅冠隽 摄

 

上观新闻记者:但是有了民宿,村里来来往往这么多人,管理成本应该很高吧?

 

管仕忠:是的,知名度带来了人流量,这个要分两方面看。一方面,住宿是旅游业的核心,客人住下来了,自然会吃饭、购物、体验,村里老百姓的优质农副产品也多了销售渠道。但是客流来了,也带来环境等方面的压力,这几年村干部的工作量很大,马路,厕所,绿化带都要时时清扫,有时候经营者不知道要去哪里办相关营业执照和许可证,我们还要帮着协调。所以每逢节假日,村干部经常是集体加班的。

 

茅冠隽 摄

 

上观新闻记者:既然民宿项目这么好,那有的人家改造成了民宿有的没有,会不会有人有异议?

 

管仕忠:只要百姓愿意把房子改造成民宿,马上就有经营者进驻,现在的问题是闲置房屋不够用。当然,村里和经营方一样,也会对相关民宅进行预先筛选,比如房子老旧不要紧,但宅前屋后一定要有充足的活动空间,这是游客最看重的。

 

上观新闻记者: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种“僧多粥少”的情况?

 

管仕忠:开民宿通常是房主把房子完全交给经营者打理,自己不住在房内,如果民宿大规模铺开,老百姓就都不住在村里了,都被“赶”到市区或外地去,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现有的民宿发展模式存在“天花板”。如果老百姓把房子租掉,让人开民宿,自己在房子边上造个平房住,这又涉及到违法建筑问题,也不行。我们的初步想法是,老百姓不用拿出整栋房子,可以拿出半栋或大半栋房子用来经营民宿,自己还住在里面。村里开过座谈会,老百姓很支持,我们也正在探索这样的民宿模式,将来可能会在一栋或几栋房子上先尝试,看看效果。

 

茅冠隽 摄

 

上观新闻记者:村里和民宿“结缘”十余年,给村民们带来什么?

 

管仕忠:最明显的,就是老百姓收入高了。很多游客到了乡下很兴奋,会到农户家买土鸡蛋,买绿色蔬菜,买最正宗的崇明糕,不过目前这类交易还比较零散,将来我们可能会整合起来集中交易。另外,老百姓也感到村里更热闹了,大家把来的游客当亲戚,总有人说“现在村里天天都有人来走亲戚”,村里气氛也活跃了。

 

“城里人”来得多了,农户的精神面貌和生活习惯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这些年来,让游客皱眉的田间旱厕、乱埋乱葬逐渐消失了,就着水龙头直接喝水的现象也几乎没有了,大家都知道水要烧开了喝。

 

我上世纪80年代就在这个村子工作,一直到本世纪初,村里还没什么产业,一年到头就是“三麦油菜老来青”,种完这个种那个,最多养点鸡鸭和羊,以农业为主,农户的生活也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民宿的发展,真的改变了村子的面貌。

 

仙桥村景色。崇明区供图。

 

上观新闻记者:你怎么看待乡村的文化气质?

 

管仕忠:气质的来源,其实关键还是在于思维,而不在于花了多少钱。思维“土”,哪怕花重金把民宅装修得金碧辉煌,也还是很难有气质;思维“洋气”,一块红砖、一块门板、一个农家常有的筛子,在民宿里也能散发出气质来。我们村发展民宿,还鼓励艺术工作者在村里民宅上画墙绘,就是希望营造一种崭新的乡村体验和文化氛围,诗意、洋气、浪漫。环境美了,人在环境里熏陶,人也会变美。

 

我们也希望有更多思维“潮”、想法多、理念先进的团队来村里找灵感、做项目,跳出农村的眼光和思维局限来打造农村。

栏目主编:黄勇娣 题图来源:邵竞 设计 崇明区 供图 图片编辑:邵竞
题图说明:仙桥村景色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