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法治 > 反腐记 > 文章详情
“抱团腐败”的攻守同盟针插不进,这个局如何破?
分享至:
 (3)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若水 2018-05-30 09:37
摘要:“抱团腐败”会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着一个单位或部门的廉洁正能量。在官场“潜规则”的绑架下,腐败“病毒”会交叉感染,形成“破窗效应”。

近日,中纪委机关报披露了云南处理的一起群腐窝案:一个乡里14名干部“抱团腐败”,5年间共套取扶贫、抗震救灾、农村安全饮水等46个民生项目资金,涉及金额418万余元。

 

“一人提议,多人附和;一人贪腐,多人效仿”,类似的案例并不鲜见。虽然涉案者的级别往往不高,但由于他们把持了一个地方或部门的权力,往往涉案金额巨大,给公共利益造成巨大损失,其情节令人触目惊心。

 

如何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之下,加强公民和社会组织的监督参与,铲除这种“小气候”式的腐败,仍然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利益捆绑长期把持“地盘”

 

中纪委机关报披露的这起案例发生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县太平乡。时间跨度长达5年,涉案项目多达46个,涉案金额高达418万余元,14名乡干部合伙套取并挥霍掉了如此巨额的民生资金。

 

经查,2012年以来,太平乡以伪造项目资料、制作虚假合同等手段,套取扶贫、抗震救灾、农村安全饮水等46个民生项目资金,涉及金额418万余元。而这些被套取的资金被存进了私人银行账户,并分别由太平乡党政办原主任祈新明,太平乡党政办原副主任杨建平,太平乡党委委员、副乡长杨子春,太平乡政府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职工罗向荣等人保管。

 

公款吃喝一起上、公款送礼一起去、公款烟酒一起拿。以利益均沾为默契、以人人有份当托词,当一群人形成相互关照、相互包庇的利益共同体,那么离“抱团腐败”就不远了。

 

从2012年至2017年,被套取的418万余元民生资金中,有22万元被用于违规发放津补贴,剩余的300多万元则被14名乡干部用于吃喝、烟酒、送礼等挥霍一空。如今,这14人均被处理,有的还受到法律的制裁。

 

这个案例很具有典型性。从中可以看出,“抱团腐败”的特点是利用金钱、职位等利益链,把小圈子成员捆绑在一块,形成人人有份,利益捆绑,攻守同盟的自保机制,把大家拴在一根绳子上,互为利益依托,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今年初,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反腐倡廉蓝皮书》指出,腐败主体从个体向团伙化蔓延,窝案串案较严重,成为贪腐发展的新走向。这种“抱团腐败”现象并非个案,在移民安置、扶贫开发、农田水利、征地拆迁等领域,在交通道路、工程建设、医药采购等方面,也屡有曝出“抱团腐败”。

 

例如,浙江省永嘉县新桥村村干部与房地产商勾结,以审批方便为由,将安置房分配给村干部,向建筑施工项目中标方收取“好处费”,非法侵吞村集体资金。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10名村干部瓜分了316套安置房,价值高达18亿元!

 

广东省中山市疾控中心疾控中心“塌方式腐败”,10人套取2000多万;江苏江阴市房管系统窝案,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房管科、物管科、产权监理处三个部门负责人“融为一体”,联手捞钱;江西萍乡市湘东区陶瓷工业园园区干部、镇长助理、村委干部三级勾结,虚报征地面积10余倍,大肆套取国家征地补偿款……

 

“抱团腐败”案件往往涉案人数多,活动量大,相互勾结。“抱团腐败”形成的这个“团”往往比较坚固,针插不进,腐败分子们长期为了统一的利益链,互为掩护,长期把持着某个“地盘”,不易攻破。一旦发现,后果已经非常严重。

 

 

加强权力制约与公众监督

 

其实,“抱团腐败”并非新生事物,此前各地或各系统曝出的窝案、串案,也都有“抱团腐败”的影子。那么,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权力过度集中,另一方面,是利益成链,制衡失守。

 

以大理14人套取民生资金案为例,涉案的14名乡干部中有的是普通职工,有的是基层站所负责人,有的是乡党政负责人,而这“抱团腐败”的背后,太平乡党委书记黄志忠难辞其咎。

 

一个单位,一把手就是风向标。本该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一把手,却成了一手策划、指挥套取民生资金丑剧的导演。5年间,仅黄志忠一人就因购买烟酒、核桃、油鸡枞等礼品花费48.94万元,接待吃喝36.95万元。

 

上梁不正,下梁何处?而本该担起监督职责的乡纪委书记徐福周则成了徒有其表的摆设,而太平乡副乡长等干部,都成了侵害群众利益的同伙。

 

廉政专家指出,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一言堂”现象较为普遍。面对“熟人社会”,身处“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小圈子”,让贪腐成了“自己人”的标准、互相放心的黏合剂,形成相互勾结、联手合谋的非法利益共同体。一旦达成“协议”,必将导致内部监督形同虚设。

 

要想解决这样的弊病,一则要实施大跨度、高频率的科学轮岗制度,避免关键岗位人员长期执法,另一方面要强化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把权力运行置于公众的视野之下,通过自下而上的监督,弥补已有监督存在的不足。

 

《反腐倡廉蓝皮书》则建议,强化制约,科学配置权力,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至关重要,必须研究形成领导班子成员内部相互制约和协调的权力运行闭环系统,保证各级纪委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同时要健全施政行为公开制度,实现隐性权力显性化、显性权力规范化,彻底铲除“抱团腐败”滋生的土壤。

 

值得警惕的是,“抱团腐败”会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着一个单位或部门的廉洁正能量。在官场“潜规则”的绑架下,腐败“病毒”会交叉感染,形成“破窗效应”。一旦有人沾单位的光、揩单位的油、收不该收的钱,便会有人效仿借鉴。即使有人抵触,为躲避“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也会选择随波逐流。

 

专家提醒,这种高度隐蔽、长期潜伏的稳固腐败链条,会导致一个地方或系统政治生态扭曲,必须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唯有持续加强反腐败力度,才能将这些看似坚固的“团”砸碎,正本清源。

栏目主编:陈琼珂 文字编辑:陈琼珂 题图来源:邵竞 制图 素材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