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纵览 > 文章详情
为何某些领导得到提拔还不知足?
分享至:
 (14)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廖德凯 2015-12-13 23:58
摘要:真正在名利上“知足”的人,在本领上一定会有“知不足”的意识。

《人民日报》近日发表了一篇题为《明在“知不足”》的文章,为“傲才骄人”、“以宠作威”的官员“画像”——

 

有的人稍有点名气,便自我膨胀起来,认为“老子天下第一”,前行动力戛然而止;有的人稍有点成就,便把荣誉与利益挂起钩来,让荣誉染上不少铜臭……有的人只做了点本职工作,就认为自己劳苦功高,组织上提拔自己“太晚了”,这辈子“太吃亏了”。得利则跃跃以喜,不利则戚戚以泣。

 

应该说,这篇文章对某些官员的画像真得挺传神。

 

我认识某单位的一位科长,他的业务水平不错,年龄也不大,本来有不错的上升空间。但在一次竞争副处级中失败后,将结果归咎于组织不支持和另一位科长“抢了位置”。

 

从此他心态开始失衡,工作上能推就推,推不了就应付了事,整日牢骚满腹,总觉得是组织亏待了自己。明明才四十左右的人,却总以“反正我也是没想法的人了”为自己的不作为辩解。这类的干部,我所看到的就有一些。

 

一位“老组工(资深组织工作者)”也曾如此告诫年轻的组工干部——

 

不要以为你们是在“发帽子”,就都是在给人“办好事”,在现实中,许多干部并不一定有感恩之心,没有被提拔的当然不高兴,而有的干部,即使得到了提拔,也会认为自己“早就该提拔了”,你们组织部门已经“落后”了。所以,组工干部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公道正派地对待干部,并且严格遵循相应程序规定。

 

其实,《人民日报》的“画像”与那位“老组工”的提醒,所言并不新鲜,无非就是干部“知足”与“知不足”的问题。但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当下,旧话重提,对新老“官员”进行提醒仍有相当必要。

 

“知足”与“知不足”,一者为名利观,一者为事业观,都是为官之道,也都是公职人员的应有修养。

 

在名利上“知足”,是一个干部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能够避免自己陷入名利纠葛的荣辱之中;而在能力上“知不足”,则有利于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学习态度,有利于在工作中打开局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在名利观上可视为座右铭的深刻认识。老子提倡“知足”,他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最大的罪恶生于贪欲,最大的祸患起于不知足,最大的灾难源于贪得无厌,常怀知足之心,必有满足之感。这一认识即便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来,其内涵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老祖宗的话,真不是在说教。作为公务人员,特别是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如果深陷名利之中而不能自拔,那么,其结果往往是自取其辱。近些年来,这样的反面典型足令我们警醒:四川南充贿选案主角从主席台进了班房,山西太原市长因“拉票短信”被免职,最近那个浙江温州发错短信跑官的纪检干部,当然还有众多省部级以上干部因贪欲而落马……

 

很显然,欲望是人性之必然,但如果没有度的把握,那么,就可能让人生走向另一个必然。老同志常说,在欲望面前最好保持一种知足的心态,有时候在名利上看似“吃亏了”,实际上从人生来讲,何尝不是“占了便宜”?而那些没有守住底线,任贪欲之心“占便宜”的反面教材,最终却吃了自己的大亏。这一点,在官场上的例子还少吗?

 

而从另一方面看,像上文所说的那位科长一样,以“反正没什么想法了”为自己的不思进取辩解的人也不少,甚至有的觉得吃亏的干部故意混淆“知足”概念,用“知足”来为自己的“不作为”找了一个堂皇理由。

 

其实,用“知足”来掩盖“不为”,这些干部的实质就是缺乏胸襟和危机感,没有“知不足”的意识。真正在名利上“知足”的人,在本领上一定会有“知不足”的意识。这不仅仅是敢于担当的责任感,也是官员在公务岗位上所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具备虚怀之心,在能力上时刻有危机感,才能明白“有为”与“知足”并非是对立的概念,而是“知足”与“知不足”的统一

 

我们有一个提法非常火爆,叫做“本领恐慌”,其中一本同名书籍也几乎成为公务人员的书案标配。不过,到底能够从中得到何种启示,还得看个人的修养与心性。

 

我记得,作家冰心故居有一副对联,上联“知足知不足”,下联“有为有弗为”,当可为我们这些官员镜鉴。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编辑:洪俊杰 编辑邮箱:shguancha@sina.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