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片旧改后,菜场等配套设施怎样重新布局?”“是否能利用存量建筑作为社区配套服务空间?”
8月30日,一场“悦聆黄浦——社区生活圈大家谈”市民圆桌活动,在小东门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举行。50余位在街道居住、工作和学习的市民代表、基层干部、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围绕社区生活圈建设展开热烈讨论,积极建言献策。
这是今年黄浦区“政府开放月”系列活动之一。黄浦区规划资源局通过拓展公众全过程参与渠道,举办了多场带领市民和专业人士到社区“亲自走、亲眼看、亲耳听、亲口说”的调研和讨论,将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社区生活圈的建设始终。
小东门街道 舒抒 摄
二元结构的新挑战
2022年,黄浦区形成了整建制社区顾问规划师团队,华建集团规划师叶锺楠担任了小东门街道的社区顾问规划师。通过调研和规划设计研究,面积2.59平方公里的小东门街道从沿黄浦江到滨江腹地,可分为三大板块:滨江沿线集聚总部集团和金融机构,中部布局高品质居住社区,中华路以西打造老城厢特色风貌。
“街道辖区内的二元结构显著,在旧改征收的推动下,不少区域都处于建筑工地状态,居民的需求也非常多样。”小东门街道管理办负责人介绍,去年,街道以老太平弄为起点,推进“一街一路”建设,通过一条马路的线性空间改善,辐射周边社区生活圈的品质提升。
“在推进旧改征收的过程中,一些社区活动中心、菜场等便民设施因所处地块被征收而搬离,让原本生活在周边的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感到不便。”天灯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马丽萍说。
“为居民切实解决急难愁盼,居民自然愿意跟你说真话。”位于老城厢地区的西姚家弄居民区,目前仍有4500多名居民居住。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蒋秀华说,居民希望增设小型菜场、社区食堂和社区卫生站,但具体的点位筛选还要靠规划师、居民和专业部门共同谋划。
在“社区生活圈大家谈”活动中,蒋秀华将居民提出的高频诉求做了总结,居民的迫切需求得到了更广泛关注,进一步完善了“公开+监督”机制。
“悦聆黄浦——社区生活圈大家谈”市民圆桌活动现场 舒抒 摄
全龄段的城市纽带
商务区、老城厢、建筑工地相融交错的小东门街道,是上海市中心城区更新进程的一道缩影。上海计划推进超过3800个生活圈项目,并新建改建不少于110个“人民坊”和至少50个“六艺亭”。
“人民坊”,即功能整合、空间复合,能为市民提供党建服务、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社区议事等内容的一站式服务综合体。在寸土寸金的黄浦区,“人民坊”能有效利用城市存量空间,满足一老一小、青年白领、新业态就业人群、残障人士等全龄段、各类人群的需求。
黄浦区以南浦大桥桥下空间作为黄浦滨江人民坊的设计基地,共有134家境内外设计团队和设计师参与,总计提交41份设计方案,最终评选出了卓越创新奖等10个优秀设计方案。
黄浦滨江人民坊设计效果图
在“社区生活圈大家谈”现场,来自珮帕施和华东院的设计师将规划表述转变为老百姓都能理解的语言,分别介绍了黄浦滨江人民坊的愿景——希望成为多元人群汇聚的中心、城市的活力开放游廊、富有魅力的多元场景,兼具咖啡休闲、社交聚会、社区议事、知识讲堂等功能。市民可在绿色与建筑无界融合的屋顶露台体验城市之美。
亲自走、亲眼看、亲耳听、亲口说
今年,黄浦区还借助“人民城市大课堂”等活动平台,邀请市民现场参观,调研淮海中路街道淡水路和半淞园路街道西凌家宅路的“一街一路”改造项目,更直观、深入地了解黄浦区在社区生活圈方面的建设成效。
8月中旬,30余位市民代表在淮海中路街道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通过实地感知淡水路街区更新后的绿色慢行生态系统、布局在垂直绿化中的景观灯光、标有历史变迁和名人轶事的景观墙体,了解“居民导向的完整社区”这一规划理念的落地过程。
淡水路 海沙尔 摄
在半淞园路街道社区管理办副主任刘锦山的引导下,市民代表穿梭于西凌家宅路这条由骑楼构成的烟火气十足的街区,从最细微的路面铺装开始,逐一了解口袋公园建设、骑楼外观修缮、城市家具更新、休憩座椅优化、围墙美化等设计环节,全面感知这片开放共享的公园型街区的诞生过程。
黄浦区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区已开展完成2024年度生活圈行动计划和蓝图动态更新,形成了运用“三跨”共享理念、注重盘活零星和存量空间、关注“一老一小”需求、优化营商环境、凸显社区文化特色的“一图一表”机制,在社区生活圈建设中推动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