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教育在线 > 文章详情
不能“单打”GDP排行榜,中国大城强城指数新发,这59城上榜,长三角最多
 (51)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瑞哲 2024-08-28 21:21
摘要:强城常住人口之和占全国城镇人口比重则更是高达60.38%。

“中国大城强城指数是对城市GDP排行榜的一个补充和完善,一如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是对各国GDP排名的补充和完善一样。”作为课题组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深圳行业研究院研究员陈宪开宗明义。28日,由上海交大深圳行业研究院、中国发展研究院联合编撰的《中国大城强城指数(第2版)报告》正式发布,全国59座城市依次上榜,其中长三角城市最多。

【经济发展真正进入强城时代】

“中国大城强城指数(第2版)”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指数编制突出反映城市民生和生态的相关指标。陈宪表示,“在人们普遍关注城市经济总量的同时,聚焦城市经济的效率、实力和潜力,以及民生状况,为政界、业界和学界提供一个观察城市经济发展质量的‘窗口’”。

陈宪教授。

当然,大城强城离不开经济发展。从GDP拉动率上看,相较于指数首发时2021年的数据,全国GDP增长了9.69%,而强城拉动了5.86个百分点,可以说中国经济发展真正进入了强城时代。

从占比上看,2023年,59个强城GDP占全国GDP比重达到57.5%,较2021年上升了0.29个百分点。通过对比可知,GDP规模排名前5的强城占比稍有下降,排在前20的强城占比变化很小,可以说全部占比提高是由后39座城市贡献的。由此表明,经济资源在向强城集中,强城内部资源也在快速流动。

从人均GDP看,在59个强城中,有48个强城的人均GDP高于全国人均GDP,中位数为122798元,远高于全国人均GDP水平。从劳动人口的人均GDP看,有50个强城的劳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位数为233778元,也远高于全国劳均GDP水平。

【全国近四成人口都在强城】

大城并不一定是强城,强城的产生主要是人力资本、生产效率、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新发布的指数表明,深圳排名超越上次排名并列第一的上海、北京,现居榜首,其后依次为上海、北京、杭州、广州、南京、武汉、苏州、宁波、无锡等。此次加入4个指标后,排名前10位的城市,有位次变化,但进入和退出的只有一个城市:宁波进入前10,常州退出前10。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长三角城市群拥有的强城数量最多,为19个,比重约1/3。山东半岛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紧随其后,分别拥有6个、5个、5个强城。

从2023年城市群内强城GDP之和占全国GDP的比重看,排名最高的城市群分别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比重分别为18.23%、7.56%、6.12%。兰州一西宁城市群、宁夏沿黄、天山北坡城市群则还没有这一意义上的强城。

从人口和就业数据看,强城的承载力可观。2023年,强城的常住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达到39.95%,意味着全国近40%的人口在这些强城生活、工作或学习。强城常住人口之和占全国城镇人口比重则更是高达60.38%。以强城城镇化率平均值为80%估算,预计强城城镇人口占全国城镇人口的比重在50%左右。

陆铭教授。

【“向心城市”密度仍然重要】

“城市有向心性,密度仍然重要。”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表达这一观点。他认为,城市为创新提供条件,而创新需要人与人之间的见面交流,城市的“第三空间”为人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场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咖啡馆等。

2020年到2023年咖啡馆增量空间分布。

“城市的中心城区作为人口密集区,其向心力便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源头活水。”作为陈宪教授团队新作《创新之城:谁在引领强城时代》作者之一,南京审计大学联合研究院校聘教授彭冲分析见面的魅力、咖啡馆的魔力、中心城区的向心力、空间品质的吸引力等,表示创新要素的拼图还需要品质生活、智慧园区、第三空间和互动禀赋。

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榜单。

陆铭提示,应防止“几个对立”,包括服务与制造、消费与生产、线上与线下的对立等。信息时代,数字经济对于创新和城市的影响不言而喻,线上技术使得跨越空间的交流成为现实,能够在局部取代线下交流。然而,“线上线下交流存在互补性,线上技术使得线下集聚的好处被放大。”

他倡议,在后工业化时代,地方政府应加大其推进创新的影响力,通过普惠式政策促进创新,同时对平台经济的演化要包容,以此激发基于数字的创新,营造更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

题图说明:陈宪教授解读指数。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