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经历死亡,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在安宁疗护病区,每一位医护人员都非常好,让我和老伴感受到了如家般的温暖。能够有尊严地离开,何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呢?”在大学生与患者家属访谈中,一位充满正能量的阿姨打破了原本沉重的氛围,她对生命的态度让在场每个人为之动容。
如何让患者在离世时“有尊严”地离去,一直是每一名白衣天使最想探寻的问题。这个暑假,上海中医药大学“温情守护,爱在安宁”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医院、深入社区,学习和传扬“安宁疗护”之道。
“你重要,因为你是你,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你依然重要。”何谓安宁疗护?安宁疗护以多学科协作模式进行实践,为患者提供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控制患者的痛苦和不适症状,并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帮助患者舒适、安详、有尊严地离世,最终达到逝者安详、生者安宁、观者安顺的目的。
为了准确评估医学生和大众对安宁疗护的认知情况,团队成员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了《医学生对安宁疗护的认知情况调查问卷》和《大众对安宁疗护的认知情况调查问卷》,并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等医卫场所开展调研,共收获了1500余份问卷。
这次调查结果显示,仅29%一般居民对安宁疗护有认知,对此有认知的医务人员也只有69%,这表明公众对于安宁疗护的认知了解度并不高,对于安宁疗护的推广仍需继续努力,同时需要优化安宁疗护知识传播内容和形式。
悬壶济世绘安宁,疗护苍生筑杏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这支实践团队还前往上海市静安区临汾路街道卫生服务中心、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陀区利群医院,实地探访安宁疗护病区。在医院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分小组对安宁疗护科室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进行访谈。
王大爷是普陀区利群医院安宁疗护中心的一名患者,陈阿婆是他的妻子。在安宁疗护中心,王大爷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病情逐渐趋于稳定。陈阿婆说:“我希望所有地区都能享受这样的安宁疗护服务,让所有老百姓都能受益。”她的声音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陈阿婆还希望医保能够在更多方面支持安宁疗护服务,比如提高报销比例。同时,她也希望社会能够更加关注安宁疗护,提高其认知度和普及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接受这一理念。在安宁疗护的温暖之旅中,王大爷和陈阿婆朝暮与共,行至天光。他们相信,只要心中有爱,就能战胜一切艰难。
“我们深入安宁疗护病房,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病房的布置,无论是墙壁两侧温馨的语言和图画,还是头顶举目可见的电视,都看得出医院对于安宁疗护病人的照顾和关怀。”作为实践团成员,来自护理学院2023级护理学专业的吕科璇感叹:“我们深刻认识到若想做好安宁疗护的事业,仅靠情怀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脏——推广安宁疗护,任重而道远。”
身挨着身坐,才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心贴着心聊,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在安宁疗护从业者的照护体验中,大部分受访者则表示压力大,且有心痛、同情等一系列的情感体验。现实中,医护人员通常也感到孤独和无助,并缺乏社会理解和支持。医学生发现,医护人员的情感体验同样需要关注,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和疏导,提升他们的工作完成度,才能对安宁疗护职业做更进一步探究。
不负韶华行且知。加入一线实践后,团队更深入学习安宁疗护的核心理念、实践方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并动员各大高校的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项目,增强对安宁疗护的理解和认同感,也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安宁疗护模式和方法。同时,他们将开展公众教育活动,引导公众正确看待生命终末期和死亡问题。
“我看到了有些家属十分乐观、开朗,而有些家属眼里常含泪水,但是,他们对家人的爱与牵挂,对生命的尊重,无一不让人动容。”实践活动中,护理学院23级护理学李卓一直言,医护人员给予芸芸众生的温暖,就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患者走向光明;而家属对患者的爱,能让患者带着希望,奔赴星辰大海。
题图说明:对安宁疗护科室实地走访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