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在金山区张堰镇,位于东河沿路15号的钱家祠堂正紧锣密鼓地开展内部修缮改造。很快,一座“邓散木艺术馆”将正式亮相,届时将与古镇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核心区的另一座“白蕉艺术馆”形成呼应,实现民国时期沪上“艺坛三杰”(邓散木、徐悲鸿、白蕉)中两位名家的跨时空“再相聚”。
张京军收藏的邓散木部分遗物
这场百年“相遇”,与一位民间收藏家、邓散木艺术馆筹办者张京军密不可分。最近,年过七旬的他格外忙碌,正着手艺术馆的各项准备工作,从展品遴选、陈列布局,到展品说明文字的撰写,事事都亲力亲为。
近年来,张堰镇发挥现有建筑的功能性,保留历史街区风貌,筑巢引凤打造名家名馆和艺术美学生活空间。如今,人们漫步古镇历史街区,既能看到明清建筑群等历史遗存保护完好,又能看到书画院、艺术馆等各类文化院落悄然绽放,两者相得益彰。
今年6月,“翰墨留溪 艺海遗珍-邓散木手迹文献展”在张堰镇历史人文风情馆开幕,在一个月的展期里,吸引了众多专家、爱好者和游客的关注。
这场展览上展示的近200件展品,均自收藏家、策展人、江南文房博物馆馆长张京军收藏的3000余件邓散木遗物中精选而来,包括各种历史文献、书法和金石篆刻方面的大量手稿、印章、作品。其中,展览还特意展出了邓散木挚友白蕉(金山张堰人)赠予的书法作品等。这也是邓散木艺术馆落户张堰镇前的精简预展。
张京军收藏的邓散木部分遗物
据了解,张京军1953年出生于北京,早年在内蒙古包头博物馆从事文物鉴定工作,擅长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古玺印鉴定,精通古文字学,研读古籍四十年之久。十几年前,在机缘巧合之下,他收藏了邓散木藏品,并开始研究、整理邓散木遗物及大量的文献资料,完成藏品编目并整理出400多万字的《邓散木日记》及其《两汉官印考》等著作。
“2022年,我用了近1年时间整理日记,在这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感触颇多,不仅对他有了更深的理解,更产生了深深敬意,怀着‘送邓散木先生回家’的情结,我有了设馆策展的想法,希望向观众呈现他的人生历程和深厚艺术造诣,让大家重新认识邓散木,看大师怎么炼成、如何成长,又涉及哪些领域。”他说道,邓散木是上海黄浦区人,远离故乡的他晚年刻了好几方印章,如“浦江西畔人家”“江南人也”,非常想回家乡但终未能达成心愿,最终在北京病逝。
张京军收藏的邓散木部分遗物
从2023年开始,张京军为此事在上海多地考察、接洽,但均未有结果。去年9月,因来张堰参观白蕉艺术馆,他结识了金山区博物馆、张堰镇相关负责人,后续,张堰镇负责人带队前往浙江绍兴考察了张京军江南文房博物馆收藏的部分邓散木遗物,经积极沟通,双方最终确定以钱家祠堂为馆址打造邓散木艺术馆。同时,张堰镇为其开辟办公空间,协助手迹文献展开办和展馆基础改造工作,为优质文化项目发展“搭桥铺路”。
据悉,届时,邓散木艺术馆将陈列400多件展品,包括手迹文献、印章、作品及文具和生活用具等。同时,张京军还将积极筹办《邓散木手迹文献展》和《邓散木金石篆刻展》两项大展,出版《邓散木日记》及其学术著作。
有古迹可游,有文化可寻。如今,在张堰镇,古建筑焕新出发,一批集休闲游览、体验交流的文化空间“串珠成链”,让市民游客在游憩中感受江南地域特色、传统文化魅力,共同书写更多人文艺术交流佳话。
张堰镇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