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今年上半年长三角三省一市GDP总量首次突破1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24.4%。
有哪些城市格外值得注意?
江苏全员突破2000亿
长三角41市中,上海以22346亿元的总量位列第一,稳住了全国“经济第一城”的地位。
不过,上海上半年GDP增速仅为4.8%。其增长主要由第三产业和固定投资引领。
苏州与杭州紧跟上海,上半年GDP均突破了1万亿元。苏州增速6.2%格外亮眼,而杭州是首次在上半年实现GDP破万亿元,但同比增速稍差为4.8%。
前三强以外,南京、宁波、无锡、南通、合肥和常州等万亿城市位次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上半年GDP首次突破8000亿元关口。在全国范围内晋升一位,超过天津成为了全国GDP第11城。
长三角GDP前十的尾部,是浙江的温州和江苏的常州,温州2023年的GDP还低于江苏的徐州,但今年上半年,温州凭借微弱的优势领先徐州,与常州的差距也在缩小,今年进入万亿俱乐部的希望很大。
总体而言,长三角共有23个城市的半年GDP超过2000亿元。江苏“十三太保”全部包含在内,江苏也成为了全国唯一一个所有地级市半年GDP突破2000亿元的省。
宿迁、淮安增速领先
从增速来看,长三角有34个城市超过全国5%的上半年GDP增速,13个城市经济增速超过6%。
而增速的冠亚军,皆来自苏北,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7.3%和7.1%。
除宿迁、淮安外,江苏还有3个城市的GDP增速超过6%,为徐州、连云港和苏州。除了苏州,其他也都是苏北的城市。苏北地区GDP增速最慢的盐城,同比增长也有5.8%,和江苏平均线持平。
浙江则有绍兴、丽水、湖州、衢州、金华、温州、台州共7个城市位列长三角增速前十。
其中,绍兴上半年经济增速达到7%,位列浙江第一。在长三角也仅次于宿迁、淮安。前几年不温不火的绍兴可谓全方位爆发,规模以上工业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9%,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2.0%,连最难拉动的消费上半年同比也增长了10.2%,增速居浙江省第一。
增长新动能逐步显现
纵观今年上半年长三角的经济成绩单,增长的内核动力已悄然变动。
首先,制造业尤其是以新兴制造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增长引擎。
投资方面,不少长三角城市的工业投资代替房地产扛起大旗。如增速领先的宿迁、淮安,工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了17%、22.8%,带动两个城市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
绍兴上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但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9.0%。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了25.8%。
工业强市苏州也是如此。上半年苏州的工业投资1023.4亿元,同比增长12.9%,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7个百分点。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505.9亿元,同比增长15.4%。
外贸结构发生变化
长三角多地外贸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上半年苏州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12316.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2%,其中出口7632.2亿元,增长9.9%。其中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达到42.7%,超过加工贸易。
从经营主体上,苏州民营企业进出口4773.9亿元,增长13.6%,占同期全市外贸总值的38.8%,拉动全市外贸增长5.1个百分点。外贸百强企业中,民营企业从去年上半年的26家增加到今年的32家,成为进出口增长新力量。
另一个典型城市是金华。金华上半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4236.0亿元,同比增长(以下均为同比)14.7%,其中出口3760.1亿元,增长18.8%,进出口、出口规模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出口对象也发生了位移。东盟、印度、拉美等新兴市场增长强劲。苏州对新兴市场中东地区、墨西哥、印度进出口分别增长10.6%、15.9%、16.7%。金华对东盟、印度、墨西哥等国家进出口分别增长27.7%、20.9%、28.2%,三者合计拉动全市进出口增长4.4个百分点。
“三驾马车”中的消费,在二三线城市表现出色。宿迁、绍兴、丽水、衢州的社零增长分别达到6.3%、10.2%、8.3%和9%。具体来看,升级类消费品增长较快,如金银珠宝、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等多地实现双位数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