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案件约定上海为仲裁地并作出裁决。临时仲裁是海事仲裁的标配,我国《仲裁法》却一直缺失,不仅束缚了我国海事仲裁的健康发展,更阻滞了我国面向全球打造国际海事仲裁中心的进程。上海率先引入临时仲裁,既是推动我国商事海事仲裁制度规则创新的大胆尝试,亦是加快打造亚太海事仲裁中心的必然选择。
相比于海事诉讼、海事调解,海事仲裁一直是国际航运界解决海事争议的首选,而临时仲裁则是国际航运界熟悉和习惯的海事仲裁服务模式,各国要打造全球性或区域性海事仲裁中心,开展临时仲裁是不二选择。这是率先得到全球认可的第一大国际海事仲裁中心——伦敦早就为国际航运界量身定做打造的海事仲裁服务模式与国际标准,只开展机构仲裁的国际商会国际仲裁院(ICC)提供的仲裁服务模式被认为更适合于商事仲裁而不适合于海事仲裁。
这就意味着,上海要打造亚太海事仲裁中心,引入临时仲裁是制度关键,毕竟仲裁是一种当事人用脚投票的“国际游戏”和法律服务产品,须接受市场的检验和选择。因此,要面向国际航运界提供海事仲裁服务、参与国际竞争,须搞清楚国际用户的实践需求与习惯喜好,才可能抓住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和行业服务供给的参与权,进而吸引全球优质的海事仲裁资源要素向上海集聚,推动亚太海事仲裁中心自然形成或早日建成。
近年来,随着国际航运中心的东移,海事仲裁中心亦全球化扩张,并向亚太地区转移。可见海事仲裁中心建设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是一体的、联动的,前者为后者提供法律服务和保障,是后者软实力的象征,后者则决定前者的实践模式、发展走向与全球布局。既有的四大国际海事仲裁中心——伦敦、纽约、新加坡、中国香港,无不是通过其著名的海事仲裁组织或机构如伦敦海事仲裁员协会(LMAA)、纽约海事仲裁员协会(SMA)、新加坡海事仲裁院(SCMA)、香港海事仲裁协会(HKMAG),为当事人开展临时仲裁提供支持和服务。上海要打造面向全球的亚太海事仲裁中心,护航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从基本建成向全面建成迈进,亦须引入临时仲裁,才可能融入国际竞争主流,得到国际航运界尤其是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BIMCO)的支持和认可,成为其制定或推荐的海事标准格式合同或仲裁条款中纳入的下一个仲裁地选项。
海事仲裁是海事争议解决的方式,亦是国际海事规则产生的过程及生成或重塑的方式,直接关涉一国在海事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制度话语权。因此,引入临时仲裁发展海事仲裁,抢占海事争议解决的行业制高点,加快打造面向全球的亚太海事仲裁中心,是护航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全面建成的强大动能和实力保障。
(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