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6日下午,由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上海美国商会、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联合举办的“共同的理念,共同的未来——上海与纽约的江河对话”(以下简称“江河对话”)在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地——上海锦江小礼堂隆重举行。
2023年11月,习近平主席同拜登总统在旧金山会晤,在人文交流等领域达成了20多项共识和成果,开辟了面向未来的“旧金山愿景”。2024年5月,上海市市长龚正率团访问纽约,全方位展示上海的发展活力、增长动力和都市魅力。为了进一步落实两国元首共识,多领域推动中美地方和人文交流,200余位来自中美两国的商界精英、专家学者、艺术家、设计师、中外媒体记者等汇聚一堂,共同见证上海与纽约的“江河对话”。
河流滋养着土地,孕育了文明,城市因水而兴。黄浦江之于上海犹如哈德逊河之于纽约,数十年间,两城的母亲河都完成了从“工业命脉”到“城市名片”的转型,一江之水见证城市更新,在滨江共谋美好未来、应对共同挑战,成为两座城市不谋而合的愿景。本次“江河对话”通过经贸投资、人文交流、滨水规划等议题深化交流,探讨双城合作的诸多可能,面向大洋彼岸全景式地展示出上海繁荣、友好、充满活力的城市投资环境。两座滨水城市有许多共同之处,也面临许多相似的问题。如何通过两地的经贸合作共建互利共赢道路?如何通过人文交流共筑人民友好根基?如何通过滨水规划共绘城市宜居蓝图?本次活动聚集两国多领域专家,聚焦两城面临的共同挑战,分享应对上述问题的共同理念,为创建更美好的共同未来贡献中美智慧,实现中美在广泛领域的良性互动。
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会长、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沙海林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河流赋予了两座城市开阔的视野和深厚的底蕴,也推动了两地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创和文旅等方面的发展。河流是上海和纽约、中国和美国开展交流和合作的重要见证。“上海是中美第一个联合公报的签署地,见证了中美关系发展的全过程。今年是中美建交45周年。中美建交是两国关系史和国际关系史上的大事件。45年前,中美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以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非凡的政治勇气,开启了两个大国之间关系的新篇章,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周汉民在主旨演讲中,讲述了美国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故事,他特别提到了美国馆以“拥抱挑战”为主题,以及其中一部名为《花园》的感人至深的美国微电影。影片表现了一个富有想象力和决心的小女孩,从一盆鲜花开始悉心培育、辛勤劳作,将曾经破败的空地变成城市中美丽的一角。独木不会成林,大家共同奋斗,才能让旧貌换成新颜。周汉民认为,影片带来三个启示。第一个启示是乐观。对中美关系的长远发展,对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对上海与纽约的友好合作,我们始终应抱以乐观的态度,相信未来;第二是善良。要汇聚向上向善的点滴之力,求同存异,消除误解偏见,增进人民互相了解和友谊;第三是合作。今年5月,两市市长共同签署了友好合作交流意向书,我们在经贸、科技、文化、城市更新、低碳环保,尤其是人文交流方面,有许多可以深入交流、深化合作之处。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分中心理事长王战在演讲中结合自己的经历,讲述每次在哈德逊河游览之时,都会让自己想起黄浦江。作为上海滨江建设规划的最早参与者之一,他提到,从90年代初期开始上海就研究了纽约在内的国际大都市河畔改造的经验,重工企业的迁徙为黄浦江畔腾出了“城市最佳实践区”,在世博期间迎接各国宾客。这片江边沃土成为今天许多跨国企业的集聚地,城市滨江改造还河于民,让滨江地带成为上海的“城市会客厅”,在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结出了丰硕成果。“共同的理念,共同的未来”,浪漫的“江河对话”是上海纽约今后发展的共同憧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刚刚结束,新的改革号角已经吹响,相信在新一轮发展当中,上海和纽约将会有更多、更好的合作。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主任朱民在演讲中表示,纽约是世界上最大发达国家的最大城市,上海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城市。在世界城市榜单中,纽约作为超一流城市,是上海学习的对象。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包容是上海的城市品格。上海将按照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部署,全面深化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是清晰的,路径也是清晰的。中国治理体系的最大优势在于长远规划以及规划实施的前后一致。这是外商投资最需要的营商环境。一是以深化实施上海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为抓手,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二是以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提质升级为重点,着力提升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的能级和规模。三是以建设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契机,巩固提升上海在消费主体、品牌、资源、载体、场景等方面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