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学者洞见|屏读与独处
 (9)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广兴 2024-08-02 06:37
摘要:数字时代,人们永远处于与他人的连接状态,持续不断的信息流动让人们永远在线,无法找到片刻的独处时间。

独处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自我反思、情感调节和创造性思维,是心理成熟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然而,随着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的独处时间正在被大幅度侵蚀。在心理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我们必须认识到独处的重要性,避免数字媒介夺走宝贵的独处。

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在其《心理学与炼金术》中强调了独处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将自我的不同方面整合成为一个独特的整体,形成完整的、个性化的人格。而独处能够让人产生自我反思和内心对话,使这一整合过程得以发生。在独处时,个体能够进行内省,直面自己被压抑或排斥的人格,也就是所谓的潜意识,并将其吸纳整合。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吾日三省吾身”,这种自我反省的行为必然发生在独处时。反省是自我意识和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而独处又是反省的前提条件。缺乏独处,个体就无从真正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从而阻碍心理发展和精神健康。

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在《论独处的能力》一文中提出,独处的能力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成果,标志着个体成功地内化了与外部支持环境的关系,获得了安全感和自主意识。如果一个人成功地内化了与外部的关系,就能够在独处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忍受独处,甚至享受独处。一个人一旦获得独处的能力,就能够独立地支配自己的情绪和思想,成为一个情绪稳定、心理健康的个体。温尼科特认为,独处的能力对创造力和个性成长至关重要。独处为自我反思提供了必要的精神空间,让个体能够充分地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深思熟虑,获得自我意识和自我洞察。正如中国传统哲学所讲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独处是“自知”的前提条件。

然而,互联网、社交媒体和智能手机的出现和风靡,剥夺了人类宝贵的“独处”。美国学者雪莉·特克尔在其著名的《群体性孤独》一书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特克尔认为,数字媒介时代,人们永远处于与他人的连接状态,持续不断的信息流动让人们永远在线,随时待命,无法找到片刻的独处时间。有一种病症叫Fear of Missing Out(FOMO),即“害怕错过重要信息恐惧症”,数字时代的人们几乎都生活在FOMO的影响之下,每天都处于不间断的连接之中。电话、短信、微信、短视频更新和提醒随时会到来,将我们的时间撕成碎片,使人无法获得片刻的安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无法与世界拉开距离,获得足够的私人空间来思考自己的思想和梦想。

这一困扰时代的难题,几乎波及所有的人。根据英国《独立报》报道,2023年全世界16岁至64岁人口的屏幕使用时间是每天6小时37分钟,其中智能手机占了3小时46分钟。全世界人们醒着的时间的44%都用在屏幕上,其中美国11-14岁小孩的屏幕时间达到每天9个小时。《2022年移动状态报告》显示,中国人日均使用手机接近5小时,而根据《2024中国居民睡眠健康白皮书》的统计,56%的大学生每日手机使用时长超8小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度使用手机不仅影响睡眠和记忆力,但很少有人意识到手机夺走了人们的独处时间,可能引发严重的焦虑和抑郁。由于紧张的工作和学习,对心理健康极端重要的独处的时间本就非常有限,而这些宝贵的时间却往往被手机占据,人彻底丧失独处的可能。

独处是一个人单独却不孤独的状态,是一种主动而积极的体验。人们玩手机更多是无目的、消极、被动的行为。常见的独处方式有发呆(或白日梦)、自省、身处大自然、冥想、绘画、写作、弹奏乐器、阅读、做瑜伽、写日记、听音乐、种花草等。只要没有电子产品,尤其是手机的干扰,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必然会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独处方式,在精神放松中获得成就感,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以发呆为例,很多心理学家都讲述过发呆的重要意义,放空心灵,让思绪漫无目的地驰骋,能够放松精神、探索思维、提高创造能力。

由于独处是心理成熟和健康的必要条件之一,每个人都必须拥有足够的独处的时间。为了保证这一点,除了适当控制工作和学习负担,控制手机的使用也是关键。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合理使用手机,避免过度依赖,相关专家和机构则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帮助全社会认识到独处的价值和意义,确保我们在数字时代依然能享受独处的宝贵时光。

(作者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栏目主编:王多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